新型大吨位桥梁转体支座受力性能计算与试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转体支座设计原型与分析理论 | 第19-32页 |
2.1 工程概况及转体支座原型 | 第19-22页 |
2.1.1 工程线路概况 | 第19页 |
2.1.2 转体桥概况 | 第19-20页 |
2.1.3 转体支座原型 | 第20-22页 |
2.2 不平衡力矩分析 | 第22-26页 |
2.2.1 支座不平衡力矩 | 第22-23页 |
2.2.2 球铰转动测试法 | 第23-25页 |
2.2.3 球铰下应力评估测试法 | 第25-26页 |
2.3 转动牵引力的计算 | 第26-30页 |
2.3.1 解析算法 | 第26-28页 |
2.3.2 简化算法 | 第28-29页 |
2.3.3 规范算法 | 第29页 |
2.3.4 不同方法解答对比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支座承载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32-51页 |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2-35页 |
3.1.1 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3.1.2 材料属性及网格划分 | 第33-35页 |
3.2 均布荷载下支座受力分析 | 第35-40页 |
3.2.1 荷载施加 | 第35页 |
3.2.2 支座模型力学特性分析 | 第35-40页 |
3.3 偏心荷载下支座受力分析 | 第40-45页 |
3.3.1 不平力距分析 | 第40-41页 |
3.3.2 荷载施加 | 第41页 |
3.3.3 支座模型力学特性分析 | 第41-45页 |
3.4 支座系列计算及优化 | 第45-50页 |
3.4.1 支座系列模型 | 第45页 |
3.4.2 均布荷载下系列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45-48页 |
3.4.3 偏心荷载下系列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48-49页 |
3.4.4 支座结构优化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支座模型试验与分析 | 第51-63页 |
4.1 模型试验方案 | 第51-54页 |
4.1.1 模型试验目的 | 第51页 |
4.1.2 压缩工况 | 第51-53页 |
4.1.3 转体工况 | 第53-54页 |
4.2 模型压缩试验 | 第54-57页 |
4.2.1 上支座球铰应力测试 | 第54-55页 |
4.2.2 下支座球铰应力测试 | 第55-56页 |
4.2.3 位移测试 | 第56-57页 |
4.3 模型转动试验结果 | 第57-59页 |
4.3.1 上支座球铰应力测试 | 第57-58页 |
4.3.2 下支座球铰应力测试 | 第58-59页 |
4.4 摩擦系数测定 | 第59-62页 |
4.4.1 静摩擦系数计算 | 第59-61页 |
4.4.2 动摩擦系数计算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支座承载及转体施工监测 | 第63-86页 |
5.1 施工监测方案 | 第63-66页 |
5.1.1 分析内容 | 第63页 |
5.1.2 技术方案 | 第63-66页 |
5.2 支座承载位移测试 | 第66-67页 |
5.2.1 测试目的 | 第66页 |
5.2.2 等效减载测试模式 | 第66-67页 |
5.2.3 转体支座位移测试方法 | 第67页 |
5.2.4 支座上转盘位移 | 第67页 |
5.3 支座球铰下应力测试 | 第67-69页 |
5.3.1 球铰下应力测试方法 | 第67-68页 |
5.3.2 球铰下应力测试结果 | 第68-69页 |
5.4 球铰承载局部应力测试 | 第69-71页 |
5.4.1 球铰上座板应力 | 第69-70页 |
5.4.2 球铰下座板应力 | 第70-71页 |
5.5 试转施工支座局部应力监测 | 第71-75页 |
5.5.1 试转体施工过程 | 第71-72页 |
5.5.2 试转施工球铰下应力监测 | 第72页 |
5.5.3 试转施工转盘应力监测 | 第72-75页 |
5.6 转体施工支座受力监测 | 第75-84页 |
5.6.1 转体施工过程 | 第75-76页 |
5.6.2 转体施工球铰下应力监测 | 第76页 |
5.6.3 转体施工球铰应力监测 | 第76-81页 |
5.6.4 转体施工转盘应力监测 | 第81-83页 |
5.6.5 转体施工撑脚压力监测 | 第83-8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6-8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