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我国铁路总体发展背景 | 第12-13页 |
1.1.2 我国铁路客站发展背景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研究相关理论 | 第22-36页 |
2.1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概念及特点 | 第22-27页 |
2.1.1 换乘空间的概念 | 第22页 |
2.1.2 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发展 | 第22-26页 |
2.1.3 铁路客站换乘模式 | 第26-27页 |
2.1.4 我国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特点 | 第27页 |
2.2 空间句法理论 | 第27-33页 |
2.2.1 空间句法理论介绍 | 第27页 |
2.2.2 空间句法理论在各项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27-28页 |
2.2.3 空间句法模型的应用及其参数比较 | 第28-33页 |
2.3 空间句法在铁路客站换乘空间分析中适宜性的理论论证 | 第33-36页 |
2.3.1 空间句法为换乘空间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第33-34页 |
2.3.2 空间句法可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设计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调查研究 | 第36-50页 |
3.1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分类与样本选取 | 第36-46页 |
3.1.1 换乘空间的组织与形式 | 第36-38页 |
3.1.2 特大型铁路客站基本情况统计 | 第38-43页 |
3.1.3 换乘空间研究样本选取 | 第43-46页 |
3.2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调研分析 | 第46-49页 |
3.2.1 换乘人流特点分析 | 第46-47页 |
3.2.2 旅客对换乘空间的需求 | 第47-48页 |
3.2.3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品质主要评价因素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句法分析 | 第50-70页 |
4.1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可达性分析 | 第50-58页 |
4.1.1 空间的可达性与整合度 | 第51页 |
4.1.2 换乘空间轴线模型建立 | 第51-54页 |
4.1.3 基于轴线模型的可达性分析 | 第54-58页 |
4.2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视线分析 | 第58-66页 |
4.2.1 换乘空间的视域模型相关变量解析 | 第59页 |
4.2.2 换乘空间视域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4.2.3 基于视域模型的视线分析 | 第60-66页 |
4.3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可理解度分析 | 第66-68页 |
4.3.1 空间的可理解度 | 第66-67页 |
4.3.2 换乘空间可理解度分析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优化与设计策略 | 第70-96页 |
5.1 南京南站换乘空间优化设计与分析 | 第70-76页 |
5.1.1 南京南站换乘空间优化方案 | 第70-74页 |
5.1.2 换乘空间优化方案的句法分析 | 第74-76页 |
5.2 北京南站换乘空间优化设计与分析 | 第76-83页 |
5.2.1 北京南站换乘空间优化方案 | 第76-83页 |
5.3 上海虹桥站空间优化设计与分析 | 第83-88页 |
5.3.1 上海虹桥站换乘空间优化方案 | 第83-86页 |
5.3.2 换乘空间优化方案的句法分析 | 第86-88页 |
5.4 特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88-94页 |
5.4.1 引入城市功能 | 第89页 |
5.4.2 围绕换乘厅综合布局 | 第89-90页 |
5.4.3 高效便捷的交通流线 | 第90页 |
5.4.4 提升重点功能空间的可达性 | 第90-91页 |
5.4.5 完善重要节点的视线设计 | 第91-93页 |
5.4.6 增加空间可理解度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6-98页 |
6.1 论文总结与研究结论 | 第96-97页 |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