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1 黑果枸杞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8页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第16页 |
1.2.4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渗透调节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5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第17页 |
1.2.6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植物的刺 | 第18-19页 |
1.3.1 植物体上刺的分类 | 第18页 |
1.3.2 植物体上刺的功能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黑果枸杞组培苗的扩繁 | 第21-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2.1 不同消毒处理对黑果枸杞茎段污染率的影响 | 第22页 |
2.2.2 不同蔗糖浓度MS培养基对黑果枸杞茎段扩繁倍数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3 不同培养基对黑果枸杞茎段生根的影响 | 第23-25页 |
2.2.4 黑果枸杞组培苗移栽 | 第25页 |
2.3 讨论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7-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第27页 |
3.1.2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7-31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3.2.1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株高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茎刺发生的影响 | 第32页 |
3.2.3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34页 |
3.2.6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7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8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36页 |
3.2.9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脯氨酸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10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11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丙二醛的影响 | 第38页 |
3.2.12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SOD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讨论 | 第39-42页 |
3.3.1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光合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渗透调节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4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5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黑果枸杞不同发育时期茎刺的组织学观察 | 第44-50页 |
4.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4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4.2.1 FAA固定液和番红、固绿溶液的配制 | 第44页 |
4.2.2 石蜡切片法 | 第44-45页 |
4.2.3 切片观察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3.1 黑果枸杞不同发育时期茎刺的外部形态 | 第45页 |
4.3.2 黑果枸杞不同发育时期茎刺的解剖结构 | 第45-49页 |
4.4 讨论 | 第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