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水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1.2 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 第10-11页 |
1.1.3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1.2 光合细菌研究概述 | 第12-19页 |
1.2.1 光合细菌的分类 | 第13-15页 |
1.2.2 光合细菌的形态 | 第15页 |
1.2.3 光合细菌的代谢特性 | 第15-18页 |
1.2.4 光合细菌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5 其他领域中光合细菌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 | 第19-23页 |
1.3.1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 | 第20页 |
1.3.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 第20-23页 |
1.4 生物强化技术 | 第23-24页 |
1.4.1 生物强化技术概述 | 第23页 |
1.4.2 生物强化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7页 |
1.5.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4-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7-28页 |
2 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28-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8页 |
2.1.2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8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2.1.4 指标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页 |
2.1.5 菌株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 第29-30页 |
2.1.6 菌株的鉴定 | 第30-31页 |
2.1.7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1-32页 |
2.1.8 光合菌活细胞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2.2.1 光合细菌的分离 | 第32页 |
2.2.2 菌株的形态观察 | 第32-35页 |
2.2.3 光合菌的活细胞吸收光谱 | 第35页 |
2.2.4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5-36页 |
2.2.5 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光合细菌的培养优化 | 第38-6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1.1 培养基与试剂 | 第38页 |
3.1.2 菌种来源 | 第38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3.2.1 菌液制备方法 | 第39页 |
3.2.2 培养基优化 | 第39-41页 |
3.2.3 培养条件优化 | 第41-42页 |
3.2.4 指标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61页 |
3.3.1 碳源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氮源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4页 |
3.3.3 培养基成分对菌株生长及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 | 第44-48页 |
3.3.4 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量及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 | 第48-53页 |
3.3.5 Box-Behnken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3.3.6 优化培养验证结果 | 第58-59页 |
3.3.7 菌株的脱氮除磷性能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光合细菌强化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研究 | 第62-72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4.1.1 菌种来源 | 第62页 |
4.1.2 实验用水来源 | 第62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62页 |
4.1.4 不同条件下光合细菌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影响 | 第62-63页 |
4.1.5 活性污泥系统反应器的设置 | 第63-64页 |
4.1.6 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64页 |
4.2.2 光合细菌在不同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 | 第64-67页 |
4.2.3 光合细菌强化活性污泥系统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 | 第67-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光合细菌强化活性污泥系统中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72-86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5.1.1 样品采集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2页 |
5.1.2 PCR扩增 | 第72-73页 |
5.1.3 高通量测序 | 第73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4页 |
5.2.1 活性污泥提取DNA检测结果 | 第73-75页 |
5.2.2 PCR扩增结果 | 第75页 |
5.2.3 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5.2.4 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 第77页 |
5.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77-80页 |
5.2.6 优势菌群及功能菌群分析 | 第80-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建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
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98页 |
C.菌株测序结果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