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W直接空冷抽凝—背压供热机组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直接空冷抽凝-背压供热系统模型建立 | 第17-2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直接空冷抽凝-背压供热系统运行模式介绍 | 第17-18页 |
2.2.1 抽凝供热模式与高背压供热模式 | 第17-18页 |
2.2.2 抽凝-背压供热模式 | 第18页 |
2.3 直接空冷抽凝-背压供热机组数学模型 | 第18-22页 |
2.3.1 热网供回水温度计算模型 | 第18-19页 |
2.3.2 汽机侧计算模型 | 第19-20页 |
2.3.3 供热凝汽器及尖峰加热器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2.3.4 低压缸排汽及中压缸抽汽参数的计算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5页 |
第3章 抽凝-背压供热模式最优热负荷分配比例 | 第25-43页 |
3.1 计算软件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25-26页 |
3.2 最优热负荷分配比例计算流程 | 第26页 |
3.3 热网侧变工况特性 | 第26-27页 |
3.4 供热凝汽器热负荷比例限制 | 第27-29页 |
3.5 抽凝-背压供热模式下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 第29-38页 |
3.5.1 极寒期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 第29-34页 |
3.5.2 严寒期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3.5.3 寒冷期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 第35-38页 |
3.6 机组经济性分析 | 第38-40页 |
3.6.1 机组发电功率分析 | 第38-39页 |
3.6.2 机组发电煤耗率比较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4章 不同供热模式下机组经济性分析 | 第43-49页 |
4.1 高背压供热模式下运行参数分析 | 第43-44页 |
4.2 抽凝供热模式下运行参数分析 | 第44-45页 |
4.3 不同供热模式经济性比较 | 第45-47页 |
4.3.1 不同供热模式下发电功率比较 | 第45-46页 |
4.3.2 不同供热模式下机组发电煤耗比较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后续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