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2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1-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2章 大学生社团的理论概述第23-34页
    2.1 大学生社团的概念和基本类型第23-26页
        2.1.1 大学生社团的概念第23-25页
        2.1.2 大学生社团的类型第25-26页
    2.2 大学生社团的特点与功能第26-30页
        2.2.1 大学生社团的特点第26-28页
        2.2.2 大学生社团的功能第28-30页
    2.3 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30-34页
        2.3.1 大学生社团建设取得的成就第30-31页
        2.3.2 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发展趋势第31-34页
第3章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理论架构第34-44页
    3.1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相关概念第34-39页
        3.1.1 社会互动的概念第34-35页
        3.1.2 社会互动理论第35-36页
        3.1.3 互动的类型第36-38页
        3.1.4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概念第38-39页
    3.2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基本要素第39-44页
        3.2.1 “教育主体间性”关系下的社团建设的交互主体第39-40页
        3.2.2 “制度-资源-实践”的社团建设的互动内容第40-41页
        3.2.3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生社团建设的互动载体第41-42页
        3.2.4 不可缺少的社团建设的互动评价反馈机制第42-44页
第4章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问题第44-54页
    4.1 新时代对高校社团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第44-47页
        4.1.1 应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迫切需要第44-45页
        4.1.2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第45-46页
        4.1.3 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第46-47页
    4.2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问题第47-54页
        4.2.1 大学生社团建设与教学活动存在冲突现象第47-48页
        4.2.2 学校管理层面对社团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第48-49页
        4.2.3 社团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第49-50页
        4.2.4 社团自身建设资源匮乏,物质条件欠缺第50-51页
        4.2.5 社团活动内容创新不足,缺乏品牌意识第51-52页
        4.2.6 缺乏优秀社团文化的引领,凝聚力不足第52-53页
        4.2.7 社团主体间缺乏良性的竞争和合作机制第53-54页
第5章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实现路径第54-74页
    5.1 加强对社团建设互动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第54-57页
        5.1.1 社团应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第54-55页
        5.1.2 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应找准角色定位第55-56页
        5.1.3 适当调试社团建设与教学活动的冲突第56-57页
    5.2 选择恰当的互动载体,促进社团建设目标实现第57-61页
        5.2.1 课程载体增强社团建设的理论性第57-58页
        5.2.2 社团实践增强社团建设的实效性第58-59页
        5.2.3 管理载体促进社团建设的规范性第59-60页
        5.2.4 传媒载体提升社团建设的便捷性第60-61页
    5.3 完善社团建设保障体系,优化互动环境第61-65页
        5.3.1 保障资金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61-62页
        5.3.2 加大师资投入,重视骨干力量培养第62-64页
        5.3.3 加强制度保障,促进社团规范有效第64-65页
    5.4 提升社团建设的质量,增强社团吸引力第65-68页
        5.4.1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互动主体第65-66页
        5.4.2 打造精品社团,发挥示范作用第66-67页
        5.4.3 加强宣传力度,增强社团吸引力第67-68页
    5.5 健全社团管理机制,强化互动管理效果第68-74页
        5.5.1 规范准入准出考核机制第68-69页
        5.5.2 建立良性合作竞争机制第69-71页
        5.5.3 完善社团评价反馈机制第71-72页
        5.5.4 健全社团建设激励机制第72-74页
结语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营改增”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PSM方法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基于SOM-PCR模型的房价影响因素研究--以合肥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