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合成路线和形成机理 | 第12-18页 |
·软模板法 | 第12-17页 |
·硬模板法 | 第17-18页 |
·结构的控制 | 第18-24页 |
·孔径大小的控制 | 第18-20页 |
·孔道形状及拓扑结构的控制 | 第20-24页 |
·形貌的控制 | 第24-30页 |
·实心球形貌 | 第24-27页 |
·空心球形貌 | 第27页 |
·纤维形貌 | 第27-28页 |
·薄膜形貌 | 第28页 |
·"单晶"形貌 | 第28-29页 |
·棒状形貌 | 第29页 |
·其他形貌 | 第29-30页 |
·骨架成分的微观控制 | 第30-33页 |
·二氧化硅基材料 | 第30-32页 |
·介孔炭材料 | 第32页 |
·磷酸盐材料 | 第32-33页 |
·金属及其氧化物材料 | 第33页 |
·具有中空结构的纳米沸石晶体的控制 | 第33-34页 |
·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效应 | 第34-36页 |
·氧化物载体效应 | 第34-35页 |
·酸性载体效应 | 第35页 |
·炭材料载体效应 | 第35-36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目的 | 第36-3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常用试剂 | 第37-38页 |
·材料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38页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38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38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38页 |
·傅立叶-红外表征(FT-IR) | 第38页 |
·总酸量表征(NH3-TPD) | 第38-39页 |
·~(11)B和~(27)Al固体核磁表征(MAS NMR) | 第39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 第39页 |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39页 |
·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评价 | 第39-41页 |
·探针反应原料 | 第39页 |
·反应装置及流程示意图 | 第39-40页 |
·产物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 介孔MCM-41的形貌控制 | 第41-60页 |
·引言 | 第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形貌可控的介孔MCM-41的合成 | 第41-42页 |
·表面粗糙度可控的介孔MCM-41的合成 | 第42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形貌可控的MS-25-r的表征 | 第43-48页 |
·形貌可控的介孔 MCM-41形成的机理 | 第48-49页 |
·在不同水热温度下合成的样品MS-n-r的表征 | 第49-53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3-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4 介孔B-MCM-41的形貌控制 | 第60-72页 |
·引言 | 第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形貌可控的介孔B-MCM-41的合成 | 第60-61页 |
·表面粗糙度可控的介孔B-MCM-41的合成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71页 |
·形貌可控的介孔B-MCM-41的表征 | 第61-71页 |
·形貌可控的介孔B-MCM-41形成机理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5 具有空心结构的纳米球的合成、表征 | 第72-91页 |
·引言 | 第72页 |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实心介孔硅球的合成 | 第72页 |
·空心球的合成 | 第72-73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3-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90页 |
·空心球(HS)的表征 | 第74-85页 |
·空心球(HS)的形成机理 | 第85-86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86-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6 改性纳米空心球在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中的应用 | 第91-98页 |
·引言 | 第91页 |
·实验部分 | 第91-92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91-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7页 |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92-95页 |
·催化剂的孔径大小对于烯烃加氢能力的影响 | 第95-97页 |
·碱性组分对催化剂加氢能力的影响 | 第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5-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