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岩溶隧道施工阶段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8页
        1.2.1 岩溶洞穴稳定性评价第12-16页
        1.2.2 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第16-18页
    1.3 依托工程概况第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岩溶隧道灾变机理及数值模拟实现过程第20-33页
    2.1 岩溶对隧道工程的危害第20页
    2.2 岩溶隧道灾变机理第20-27页
        2.2.1 防突层灾变破坏机理第20-23页
        2.2.2 结构面变形诱发破坏的突变分析第23-27页
    2.3 有限元法及其实现过程第27-30页
        2.3.1 概述第27页
        2.3.2 有限元法实现过程第27-30页
    2.4 MIDAS/GTS的特点及其应用第30-32页
        2.4.1 MIDAS/GTS简介第30-31页
        2.4.2 MIDAS/GTS有限元数值模型第31页
        2.4.3 岩土材料的力学模型和屈服准则第31-32页
        2.4.4 隧道开挖模拟基本思想第32页
    2.5 本章小节第32-33页
第三章 施工工法对底部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第33-50页
    3.1 隧道数值模型的建立第33-35页
        3.1.1 三维数值建模第33-34页
        3.1.2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34页
        3.1.3 围岩初始应力场的模拟第34-35页
    3.2 留核心土法开挖对底部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第35-39页
        3.2.1 围岩变形动态特征分析第35-37页
        3.2.2 围岩应力动态特征第37-39页
    3.3 CRD法开挖对底部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第39-42页
        3.3.1 围岩变形动态特征分析第39-41页
        3.3.2 围岩应力动态特征第41-42页
    3.4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对底部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第42-45页
        3.4.1 围岩变形动态特征分析第42-44页
        3.4.2 围岩应力动态特征第44-45页
    3.5 三种施工方法的对比分析第45-47页
    3.6 监测对比第47-48页
    3.7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衬砌厚度及溶洞位置对岩溶隧道的影响第50-56页
    4.1 喷射混凝土厚度对岩溶隧道稳定性影响第50-51页
        4.1.1 喷射混凝土作用机理第50页
        4.1.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50-51页
    4.2 二衬厚度对岩溶隧道稳定性影响第51-53页
        4.2.1 二衬作用机理第51-52页
        4.2.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52-53页
    4.3 溶洞位置对隧道围岩的影响第53-54页
        4.3.1 右侧溶洞对隧道围岩的影响第53-54页
        4.3.2 上部溶洞对隧道围岩的影响第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岩溶隧道超前预报及处治关键技术第56-64页
    5.1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设计第56-59页
        5.1.1 施工监控量测第56-57页
        5.1.2 超前地质预报第57-59页
    5.2 岩溶的分类第59-60页
    5.3 岩溶的治理原则第60页
    5.4 那丘隧道溶洞处治方案第60-64页
        5.4.1 隧道拱底溶洞处理第60-62页
        5.4.2 隧道拱顶溶洞处理第62-63页
        5.4.3 隧道边墙溶洞处理第63-64页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结论第64-65页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物模实验的浅水波浪谱模型源项的研究
下一篇:波浪场中弹性薄板的动力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