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癌症的治疗现状 | 第11-13页 |
1.2 纳米载药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挑战 | 第13-16页 |
1.2.1 纳米载药系统的临床应用 | 第13-15页 |
1.2.2 纳米载药系统临床应用的障碍 | 第15-16页 |
1.3 肿瘤微环境的重塑与调节增强肿瘤治疗 | 第16-23页 |
1.3.1 调节肿瘤细胞外基质 | 第17-18页 |
1.3.2 调节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 第18-19页 |
1.3.3 改造肿瘤血管系统 | 第19-21页 |
1.3.4 调节肿瘤pH | 第21页 |
1.3.5 调节肿瘤缺氧 | 第21-23页 |
1.4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第二章 无系统毒性的纳米簇化酶用于联合靶向肿瘤饥饿疗法和脱氧激活化学疗法 | 第31-65页 |
2.1 引言 | 第31-33页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3-40页 |
2.2.1 主要材料 | 第33-34页 |
2.2.2 游离双酶(GOx和CAT)的催化活性 | 第34页 |
2.2.3 嵌段共聚物PEG-b-PHEMA_(CMA)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4 蛋白键合小分子染料和药物 | 第35页 |
2.2.5 纳米簇化酶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37页 |
2.2.6 纳米簇化酶的催化活性 | 第37页 |
2.2.7 细胞株与实验动物 | 第37-38页 |
2.2.8 纳米簇化酶对EMT-6细胞的杀伤 | 第38页 |
2.2.9 纳米簇化酶体外乏氧检测 | 第38-39页 |
2.2.10 含有乏氧激活前药的纳米簇化酶对EMT-6细胞的杀伤 | 第39页 |
2.2.11 纳米簇化酶的系统安全性实验 | 第39页 |
2.2.12 纳米簇化酶的肿瘤富集和引起的肿瘤乏氧评估 | 第39-40页 |
2.2.13 纳米簇化酶的体内抗肿瘤功效 | 第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60页 |
2.3.1 不同比例游离双酶(GOx和CAT)的催化活性 | 第40-42页 |
2.3.2 纳米簇化酶的制备及表征 | 第42-48页 |
2.3.3 纳米簇化酶体外水平的细胞脱氧和乏氧激活化学疗法 | 第48-52页 |
2.3.4 纳米簇化酶的系统安全性评估 | 第52-57页 |
2.3.5 纳米簇化酶的肿瘤富集和引起的肿瘤乏氧评估 | 第57-59页 |
2.3.6 纳米簇化酶的体内抗肿瘤功效 | 第59-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第三章 多腔室纳米nMOFs共递送系统的抗肿瘤转移治疗 | 第65-93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6-7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3.2.2 不同粒径的ZIF-8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66-67页 |
3.2.3 多腔室nMOFs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67页 |
3.2.4 蛋白键合小分子染料和药物 | 第67-68页 |
3.2.5 多腔室nMOFs包载蛋白颗粒的制备 | 第68-69页 |
3.2.6 多腔室nMOFs纳米酶的催化活性 | 第69页 |
3.2.7 细胞株与实验动物 | 第69页 |
3.2.8 多腔室nMOFs纳米酶的体外乏氧检测 | 第69-70页 |
3.2.9 多腔室nMOFs纳米酶对EMT-6细胞的杀伤 | 第70页 |
3.2.10 多腔室nMOFs纳米酶的系统安全性评价 | 第70页 |
3.2.11 多腔室nMOFs纳米酶的肿瘤富集和引起的肿瘤乏氧评估 | 第70-71页 |
3.2.12 多腔室nMOFs纳米酶的体内抗肿瘤功效 | 第71页 |
3.2.13 多腔室nMOFs纳米酶抗肿瘤转移的能力 | 第71-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7页 |
3.3.1 多腔室nMOFs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72-78页 |
3.3.2 多腔室nMOFs纳米酶的细胞脱氧和乏氧激活化学疗法 | 第78-81页 |
3.3.3 多腔室nMOFs纳米酶的肿瘤富集和引起的肿瘤乏氧评估 | 第81-83页 |
3.3.4 多腔室nMOFs纳米酶的体内抗肿瘤功效 | 第83-86页 |
3.3.5 多腔室nMOFs纳米酶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 | 第86-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一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3-95页 |
附录二 常规试剂 | 第95-97页 |
附录三 主要溶液配制 | 第97-99页 |
附录四 常规实验方法及检测条件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