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1-3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7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3.研究述评 | 第26-27页 |
(四)研究思路、框架内容和方法 | 第27-28页 |
1.研究思路 | 第27页 |
2.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3.研究方法 | 第28页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8-30页 |
1.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2.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二、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40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1.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0页 |
2.创新驱动理论 | 第30-32页 |
3.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32-33页 |
4.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 第33页 |
5.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34-40页 |
1.经济发展质量 | 第34-36页 |
2.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36-37页 |
3.煤炭资源型区域 | 第37-40页 |
三、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6页 |
(一)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0页 |
(二)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及解释 | 第40-46页 |
1.指标的选取 | 第40-42页 |
2.指标的解释 | 第42-46页 |
四、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46-73页 |
(一)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46-61页 |
1.自然资源禀赋 | 第46-48页 |
2.经济发展水平 | 第48-52页 |
3.产业发展现状 | 第52-61页 |
(二)经济发展质量统计分析 | 第61-71页 |
1.经济发展有效性 | 第61-64页 |
2.经济发展创新性 | 第64-65页 |
3.经济发展稳定协调性 | 第65-68页 |
4.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 第68-70页 |
5.经济发展共享性 | 第70-71页 |
(三)主要结论 | 第71-73页 |
五、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 第73-102页 |
(一)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第73-78页 |
1.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73-75页 |
2.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的模型与方法 | 第75-78页 |
(二)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过程 | 第78-84页 |
1.指标数据的收集 | 第78页 |
2.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78-79页 |
3.经济发展质量的全局主成分分析 | 第79-84页 |
(三)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 第84-91页 |
1.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纵向评价 | 第84-85页 |
2.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分维度分析 | 第85-91页 |
(四)山西省与其他煤炭资源型省份经济发展质量比较 | 第91-100页 |
1.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情况 | 第91-93页 |
2.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各维度比较结果分析 | 第93-100页 |
(五)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六、提升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 第102-113页 |
(一)挖掘传统动能和旧动能的作用,避免经济严重滑坡 | 第102页 |
(二)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 第102-104页 |
1.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 | 第102-103页 |
2.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供给主体的质量 | 第103-104页 |
3.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第104页 |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传统产业链 | 第104-106页 |
1.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有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 | 第104-105页 |
2.延伸传统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第105页 |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中高端制造业 | 第105-106页 |
4.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改造 | 第106页 |
(四)加快城市群建设,以城市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106-109页 |
1.依托晋中城市群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106-108页 |
2.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 | 第108-109页 |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109-111页 |
1.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 | 第109页 |
2.加快替代资源的开发,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 第109-110页 |
3.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第110页 |
4.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第110-111页 |
(六)全面改善民生,强化经济成果共享 | 第111-113页 |
1.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 第111页 |
2.着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 第111-112页 |
3.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强化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学位攻读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