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基本性能指标 | 第21-47页 | 
| 2.1 dB线性控制特性 | 第21-34页 | 
| 2.1.1 基于MOS晶体管实现 | 第21-27页 | 
| 2.1.2 基于BJT晶体管实现 | 第27-34页 | 
| 2.2 带宽展宽 | 第34-39页 | 
| 2.2.1 并联峰值电感 | 第34-36页 | 
| 2.2.2 电容峰振技术 | 第36-37页 | 
| 2.2.3 寄生通路补偿 | 第37-38页 | 
| 2.2.4 Cherry-hooper | 第38-39页 | 
| 2.3 线性度 | 第39-45页 | 
| 2.3.1 非线性性能指标 | 第39-43页 | 
| 2.3.2 线性度优化技术 | 第43-45页 | 
| 2.4 总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可变增益放大器附加相移优化技术的研究 | 第47-69页 | 
| 3.1 附加相移 | 第47-48页 | 
| 3.2 附加相移对相控阵系统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3 低附加相移的VGA拓扑结构 | 第49-67页 | 
| 3.3.1 单管的寄生补偿 | 第49-53页 | 
| 3.3.2 共源共栅结构的补偿 | 第53-57页 | 
| 3.3.3 电流舵结构的补偿 | 第57-59页 | 
| 3.3.4 相位变化趋势相消的结构级联 | 第59-65页 | 
| 3.3.5 零极点补偿 | 第65-66页 | 
| 3.3.6 总结对比 | 第66-67页 | 
| 3.4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超宽带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研究设计 | 第69-85页 | 
| 4.1 适用于UWB频带的VGA电路设计 | 第69-77页 | 
| 4.1.1 核心电路结构 | 第69-70页 | 
| 4.1.2 预失真电路 | 第70-71页 | 
| 4.1.3 输入匹配 | 第71-73页 | 
| 4.1.4 附加相移 | 第73-77页 | 
| 4.2 版图设计及后仿真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 4.2.1 版图设计 | 第77-80页 | 
| 4.2.2 射频前端VGA版图设计及优化 | 第80-81页 | 
| 4.2.3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1-82页 | 
| 4.3 小结 | 第82-85页 | 
| 第五章 Ku~K波段SiGeHBT可变增益放大器电路设计 | 第85-99页 | 
| 5.1 射频前端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及其性能分析 | 第85-93页 | 
| 5.1.1 核心电路结构 | 第85-86页 | 
| 5.1.2 精确的dB线性 | 第86-87页 | 
| 5.1.3 输入匹配 | 第87-89页 | 
| 5.1.4 附加相移 | 第89-93页 | 
| 5.2 版图设计及后仿真结果分析 | 第93-98页 | 
| 5.2.1 可变增益放大器版图设计 | 第93-94页 | 
| 5.2.2 VGA后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94-98页 | 
| 5.3 小结 | 第98-9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