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7-14页 |
1.1 研究与应用概况 | 第7-13页 |
1.1.1 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8-9页 |
1.1.2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9-10页 |
1.1.3 麦秸还田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4 麦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11-12页 |
1.1.5 麦秸还田对稻田生态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 本研究与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第2章 麦秸还田耕整技术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4-21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14-15页 |
2.2.1.1 麦秸切断长度试验 | 第14页 |
2.2.1.2 泡田时间试验 | 第14页 |
2.2.1.3 麦秸机械切碎燃油消耗试验 | 第14页 |
2.2.1.4 麦秸旋耕掩埋还田燃油消耗试验 | 第14-15页 |
2.2.2 测定内容 | 第15页 |
2.2.2.1 耕整技术指标 | 第15页 |
2.2.2.2 燃油消耗指标 | 第15页 |
2.2.2.3 土壤理化指标 | 第1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5-20页 |
2.3.1 麦秸切断长度对埋草率的影响 | 第15页 |
2.3.2 泡田时间对埋草率的效应 | 第15-16页 |
2.3.3 麦秸机械切碎和机械还田的燃油消耗的影响 | 第16-18页 |
2.3.4 麦秸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8-20页 |
2.3.4.1 麦秸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量和容重的影响 | 第18页 |
2.3.4.2 麦秸还田量与土壤有机酸积累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4.3 麦秸还田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麦秸还田和水氮管理对机插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21-28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3.2.1.1 麦秸还田试验 | 第21页 |
3.2.1.2 氮肥管理试验 | 第21页 |
3.2.1.3 水分管理试验 | 第21-22页 |
3.3 测定内容 | 第22页 |
3.3.1 考种与计产 | 第22页 |
3.3.2 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 | 第22页 |
3.3.3 水稻植株N、P、K含量 | 第22页 |
3.3.4 水稻植株叶面积及光合速率 | 第22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22-27页 |
3.4.1 麦秸还田对机插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22页 |
3.4.2 氮肥管理对麦秸还田机插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22-25页 |
3.4.3 麦秸还田对不同氮水平下机插粳稻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第25页 |
3.4.4 结实期水分管理对麦秸还田机插粳稻品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5 麦秸还田对机插粳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3.4.5.1 叶面积指数 | 第26页 |
3.4.5.2 抽穗期高效叶面积和粒叶比 | 第26页 |
3.3.5.3 光合势和光合速率 | 第26-27页 |
3.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麦秸还田机插粳稻离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 第28-34页 |
4.1 引言 | 第28页 |
4.2 麦秸还田机插粳稻生产水氮互作技术规程 | 第28-31页 |
4.2.1 麦秸还田技术 | 第28页 |
4.2.2 水稻机插秧技术 | 第28-29页 |
4.2.2.1 培育壮秧技术 | 第28页 |
4.2.2.2 壮秧标准 | 第28页 |
4.2.2.3 育秧技术 | 第28-29页 |
4.2.3 水稻机插技术 | 第29页 |
4.2.4 水氮互作技术 | 第29-31页 |
4.2.4.1 水分管理 | 第29-30页 |
4.2.4.2 氮肥管理技术 | 第30页 |
4.2.4.3 水氮互作技术 | 第30-31页 |
4.3 麦秸还田机插水稻生产肥药双减技术 | 第31-33页 |
4.3.1 技术背景 | 第31页 |
4.3.2 成熟程度、先进性、重要性与应用价值 | 第31-33页 |
4.3.3 核心技术 | 第33页 |
4.3.4 配套技术 | 第33页 |
4.4 技术应用 | 第33页 |
4.5 小结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