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 第17-2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重点及难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 第28-41页 |
第一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8-32页 |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历程的研究 | 第28-29页 |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的研究 | 第29-30页 |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位作用的研究 | 第30页 |
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研究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32-36页 |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演进的研究 | 第32-33页 |
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 第33-34页 |
三、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溢出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36-39页 |
一、溢出效应的理论发展研究 | 第36页 |
二、关于“溢出效应是否存在”的检验 | 第36-38页 |
三、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简要评析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验借鉴与现状考察 | 第41-70页 |
第一节 国外典型工业园区的发展分析 | 第41-49页 |
一、美国工业园区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 第41-43页 |
二、英国工业园区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 第43-44页 |
三、日本工业园区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 第44-45页 |
四、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 第45-47页 |
五、印度工业园区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 第49-55页 |
一、创业启动时期(1984—1991) | 第50-51页 |
二、快速发展时期(1992—1998) | 第51-52页 |
三、稳定发展时期(1999—2002) | 第52-53页 |
四、转型升级和加速发展时期(2003—至今) | 第53-55页 |
第三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贡献 | 第55-67页 |
一、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空间分布渐趋平衡 | 第55-57页 |
二、国家级经开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第57-61页 |
三、国家级经开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 第61-64页 |
四、国家级经开区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 第64-66页 |
五、国家级经开区成为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示范区 | 第66-6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四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研究 | 第70-93页 |
第一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70-78页 |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 | 第70-73页 |
二、产业集聚 | 第73-75页 |
三、新产业区 | 第75-76页 |
四、空间扩散与辐射 | 第76页 |
五、制度创新 | 第76-77页 |
六、合作与竞争 | 第77-78页 |
第二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区外母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 第78-86页 |
一、基本模型 | 第79-84页 |
二、模型的扩展 | 第84-86页 |
第三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溢出效应的微观机制 | 第86-90页 |
一、技术溢出 | 第87-88页 |
二、要素溢出 | 第88-89页 |
三、制度溢出 | 第89-9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区外母城关系的经验分析 | 第93-111页 |
第一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 第93-97页 |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93-94页 |
二、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 第94-95页 |
三、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的横向对比 | 第95-97页 |
第二节 不同类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长情况比较 | 第97-104页 |
一、不同类型国家级经开区的划分说明 | 第97-98页 |
二、不同成立时间国家级经开区的增长情况比较 | 第98-100页 |
三、不同技术水平国家级经开区的增长情况比较 | 第100-102页 |
四、不同区域国家级经开区的增长情况比较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区外母城的长期关系检验 | 第104-109页 |
一、国家级经开区总样本与区外母城的长期关系 | 第104-106页 |
二、不同成立时间国家级经开区与区外母城的长期关系 | 第106-107页 |
三、不同技术水平国家级经开区与区外母城的长期关系 | 第107-108页 |
四、不同区域国家级经开区与区外母城的长期关系 | 第108-10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11-127页 |
第一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分析 | 第111-117页 |
一、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 | 第111-113页 |
二、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 第113页 |
三、国家级经开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第113-115页 |
四、国家级经开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区外母城的全要素生产率度量分析 | 第117-119页 |
一、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 第117页 |
二、测算结果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19-125页 |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 第120-121页 |
二、数据检验 | 第121-123页 |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七章 典型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溢出效应分析 | 第127-148页 |
第一节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溢出效应分析 | 第127-133页 |
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情况 | 第127-129页 |
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区外母城增长的溢出效应 | 第129-133页 |
第二节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溢出效应分析 | 第133-142页 |
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情况 | 第133-138页 |
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区外母城增长的溢出效应 | 第138-142页 |
第三节 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 | 第142-143页 |
第四节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考察 | 第143-144页 |
第五节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考察 | 第144-145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45-148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8-164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48-154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54-163页 |
一、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管理 | 第154-155页 |
二、优化投资,改善发展环境 | 第155-157页 |
三、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聚集 | 第157-159页 |
四、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159-161页 |
五、加强与城市产业关联,强化扩散效应 | 第161-162页 |
六、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 第162-163页 |
第三节 研究中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