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21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 一、理论基础和前提假设 | 第21-24页 |
| (一)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 1.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1-22页 |
| 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2页 |
| 3.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 (二) 前提假设 | 第23-24页 |
| 1.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 第23页 |
| 2. 机会主义行为 | 第23-24页 |
| 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24-29页 |
| (一)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形成背景 | 第24-26页 |
| 1. 教育本身属性的需要 | 第24页 |
| 2. 提升教育质量的需求 | 第24-25页 |
| 3. 加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25页 |
| 4. 法制化建设的需要 | 第25-26页 |
| (二)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 | 第26-29页 |
| 1.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准备阶段(1978—1984) | 第26页 |
| 2.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启动与试点阶段(1985—1991) | 第26-27页 |
| 3.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全面发展阶段(1992—) | 第27-29页 |
| 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体系结构分析 | 第29-36页 |
| (一)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主体分析 | 第29-30页 |
| 1. 制度变迁的主体构成 | 第29页 |
| 2.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主体构成 | 第29-30页 |
| (二)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动力分析 | 第30-32页 |
| 1. 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 第30-31页 |
| 2.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动力 | 第31-32页 |
| (三)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方式分析 | 第32-33页 |
| 1. 制度变迁方式的分类 | 第32页 |
| 2.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32-33页 |
| (四)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33-36页 |
| 1.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解释 | 第33-34页 |
| 2.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表现 | 第34-36页 |
| 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特征 | 第36-40页 |
| (一) 变迁主体单一化倾向 | 第36-37页 |
| (二) 变迁过程具有渐进性 | 第37页 |
| (三) 变迁方式以强制性为主,间以诱致性变迁 | 第37-38页 |
| (四) 增量革命与存量革命相结合 | 第38-40页 |
| 五、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0-45页 |
| (一) 政府力量过多介入,行政权力过大 | 第40-41页 |
| (二) 制度供给明显滞后和不足,导致制度缺失 | 第41-43页 |
| (三) 路径依赖束缚高校评估制度变迁 | 第43-45页 |
| 六、制度创新: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对策思考 | 第45-52页 |
| (一) 加强高校评估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45-46页 |
| (二)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 | 第46页 |
| (三) 培育健康的评估文化意识形态 | 第46-48页 |
| (四) 培养推动评估制度变迁的创新主体 | 第48-49页 |
| (五) 选择合理的制度变迁路径 | 第49-50页 |
| (六) 建立有效的高校评估制度实施机制 | 第50-52页 |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 注释 | 第5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