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19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1.2.1 共生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发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3 中印尼经贸合作发展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 1.2.4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 1.4.2 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 第2章 中印尼经贸合作的共生基础分析 | 第19-32页 |
| 2.1 中印尼经贸合作共生单元分析 | 第19-20页 |
| 2.2 中印尼经贸合作共生模式分析 | 第20-27页 |
| 2.2.1 共生组织模式分析 | 第20-25页 |
| 2.2.2 共生行为模式分析 | 第25-27页 |
| 2.3 中印尼经贸合作共生环境分析 | 第27-29页 |
| 2.4 中印尼经贸合作风险结构分析 | 第29-32页 |
| 2.4.1 中印尼经贸合作主要风险类别 | 第29-30页 |
| 2.4.2 中印尼经贸合作风险产生原因 | 第30-32页 |
| 第3章 中印尼经贸合作共生发展实证分析 | 第32-44页 |
| 3.1 评价指标与模型假定 | 第32-35页 |
| 3.1.1 评价指标 | 第32-34页 |
| 3.1.2 熵权法 | 第34页 |
| 3.1.3 模型假定 | 第34页 |
| 3.1.4 数据说明 | 第34-35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 3.2.1 指标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 3.2.2 贸易一体化水平 | 第36-37页 |
| 3.2.3 贸易一体化水平与经济增长 | 第37-42页 |
| 3.3 结论 | 第42-44页 |
| 第4章 中印尼经贸合作共生机制重构 | 第44-47页 |
| 4.1 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共生目标机制 | 第44-45页 |
| 4.2 建立合理的共生利益分配机制 | 第45页 |
| 4.3 建立科学的共生关系协调机制 | 第45-46页 |
| 4.4 建立高效的共生环境优化机制 | 第46-47页 |
| 第5章 共生机制下中印尼经贸合作风险防控 | 第47-49页 |
| 5.1 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论调 | 第47页 |
| 5.2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 第47-48页 |
| 5.3 减少国际不利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48-49页 |
| 第6章 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印尼经贸合作结论与建议 | 第49-52页 |
| 6.1 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印尼经贸合作结论 | 第49-50页 |
| 6.2 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印尼经贸合作建议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