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碳量子点概述 | 第13-19页 |
1.2.1 碳量子点的定义和结构 | 第13-15页 |
1.2.2 碳量子点的特性 | 第15-19页 |
1.3 碳量子点的制备原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1.3.1 碳量子点的制备原料 | 第19页 |
1.3.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第19-24页 |
1.4 碳量子点的改性 | 第24-26页 |
1.4.1 表面钝化法 | 第25页 |
1.4.2 掺杂法 | 第25-26页 |
1.5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26-29页 |
1.5.1 生物成像 | 第26-27页 |
1.5.2 分析检测 | 第27页 |
1.5.3 光电器件与太阳能电池 | 第27-28页 |
1.5.4 光修化 | 第28-29页 |
1.6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29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7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 | 第30-32页 |
1.7.1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1.7.2 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40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2-34页 |
2.1.1 材料 | 第32-3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2 样品的制备 | 第34页 |
2.3 样品结构和光学性质的表征 | 第34-37页 |
2.3.1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34-36页 |
2.3.2 样品的光学性质表征 | 第36-37页 |
2.4 离子检测 | 第37-40页 |
2.4.1 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37-38页 |
2.4.2 三价铁离子检测 | 第38页 |
2.4.3 六价铬离子(Cr(Ⅵ)检测 | 第38-39页 |
2.4.4 真实水样体系Cr(Ⅵ)离子的检测 | 第39页 |
2.4.5 亚硫酸盐检测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柠檬酸铵源碳量子点形成机理 | 第40-55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水热法制备柠檬酸铵源氮掺杂碳量子点 | 第41页 |
3.3 柠檬酸铵源碳量子点的生长机理的研究 | 第41-53页 |
3.3.1 碳量子点前驱体的形成 | 第41-44页 |
3.3.2 不同合成温度的柠檬酸铵源碳量子点表面键合表征 | 第44-46页 |
3.3.3 不同合成温度的柠檬酸铵源碳量子点的结构与形貌 | 第46-50页 |
3.3.4 不同合成温度的柠檬酸铵源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50-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豆粉源碳量子点的制备、性质与荧光增强机理 | 第55-75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豆粉源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56-5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74页 |
4.3.1 实验方案的选择 | 第57-58页 |
4.3.2 碳量子点的结构表征 | 第58-62页 |
4.3.3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62-63页 |
4.3.4 各种因素对碳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63-66页 |
4.3.5 荧光增强机理的研究 | 第66-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热解柠檬酸铵碳点的性质以及不同发光行为形成原因 | 第75-87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76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76-86页 |
5.3.1 热解法制备的碳量子点的结构以及性质 | 第76-81页 |
5.3.2 合成方法与碳源对所制备的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的影响对比 | 第81-83页 |
5.3.3 荧光发射行为不同的原因分析 | 第83-86页 |
5.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碳量子点在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87-106页 |
6.1 引言 | 第87-88页 |
6.2 turn-off碳量子点基探针用于检测三价铁离子 | 第88-92页 |
6.2.1 检测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88-90页 |
6.2.2 荧光探针对Fe~(3+)的选择性 | 第90-91页 |
6.2.3 荧光探针对Fe~(3+)的灵敏性 | 第91-92页 |
6.3 On-off-on碳量子点基传感器用于检测六价铬和亚硫酸盐 | 第92-100页 |
6.3.1 检测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93-96页 |
6.3.2 turn-off型荧光探针对Cr(Ⅵ)的选择性 | 第96-97页 |
6.3.3 荧光探针对Cr(Ⅵ)灵敏性 | 第97-98页 |
6.3.4 turn-on型荧光探针检测亚硫酸盐的敏感性 | 第98-100页 |
6.4 不同金属离子荧光猝灭机理的探讨 | 第100-103页 |
6.5 真实水样的测定 | 第103-104页 |
6.6 小结 | 第104-10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1 结论 | 第106-107页 |
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