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基于斑块饱和模型的多孔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宏观与微观尺度下孔隙介质理论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2 介观尺度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特性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论文结构第18-20页
第二章 孔隙介质波动理论第20-30页
    2.1 宏观尺度下的孔隙介质波动理论第20-22页
        2.1.1 Gassmann方程第20-21页
        2.1.2 Biot理论第21-22页
    2.2 微观尺度下的孔隙介质波动理论第22-24页
        2.2.1 Squirt理论第22-23页
        2.2.2 BISQ模型第23-24页
    2.3 介观尺度下的孔隙介质波动理论第24-28页
        2.3.1 White模型第25-26页
        2.3.2 Johnson理论第26-28页
    2.4 第二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球状斑块饱和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的理论模型第30-41页
    3.1 球状斑块饱和多孔介质模型的构建第30-31页
    3.2 部分饱和孔隙介质地震波方程的建立第31-32页
    3.3 球状斑块饱和孔隙介质中纵波波动方程的求解第32-35页
        3.3.1 纵波响应的固相位移及液相位移第32-34页
        3.3.2 纵波的相速度和逆品质因子第34-35页
    3.4 球状斑块饱和孔隙介质中横波波动方程的求解第35-36页
        3.4.1 横波响应的固相位移及液相位移第35-36页
        3.4.2 横波的相速度和逆品质因子第36页
    3.5 球状斑块模型弹性波的衰减及频散第36-40页
        3.5.1 快慢纵波和横波的衰减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第36-38页
        3.5.2 快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第38-39页
        3.5.3 球状斑块模型与Johnson模型对比分析第39-40页
    3.6 第三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球状斑块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特性研究第41-50页
    4.1 球状斑块气水饱和孔隙介质参数的确定第41页
    4.2 斑块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纵波传播特性第41-45页
        4.2.1 孔隙度对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41-42页
        4.2.2 含气饱和度对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42-43页
        4.2.3 渗透率对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43-44页
        4.2.4 流体粘滞性对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44-45页
    4.3 球状斑块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横波传播特性第45-49页
        4.3.1 孔隙度对横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46页
        4.3.2 含气饱和度对横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46-47页
        4.3.3 渗透率对横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47-48页
        4.3.4 流体粘滞性对横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48-49页
    4.4 第四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球状斑块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特性研究第50-59页
    5.1 球状斑块油水饱和孔隙介质参数的确定第50页
    5.2 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纵波的传播特性第50-55页
        5.2.1 孔隙度对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50-52页
        5.2.2 含油饱和度对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52-53页
        5.2.3 渗透率对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53-54页
        5.2.4 粘滞系数对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54-55页
    5.3 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横波的传播特性第55-57页
        5.3.1 频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对横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55-56页
        5.3.2 渗透率、粘滞系数对横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56-57页
    5.4 第五章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60页
    6.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己烯Prins反应合成柴油调合组分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磷化镍表面噻吩加氢脱硫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