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形状记忆聚氨酯润湿性调控表面的仿生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材料表/界面润湿性基本理论第14-16页
        1.2.1 润湿性的含义第14-15页
        1.2.2 润湿性经典模型第15-16页
    1.3 润湿性调控材料表/界面的研究现状第16-30页
        1.3.1 化学方法调控材料表/界面润湿性第17-25页
        1.3.2 仿生微结构调控材料表/界面润湿性第25-30页
    1.4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在润湿性调控研究中的应用第30-35页
        1.4.1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第30-31页
        1.4.2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调控润湿性界面研究现状第31-35页
第2章 形状记忆聚氨酯及其Fe3O4-NPs改性产品的合成与性能测试第35-45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合成与检测第35-38页
        2.2.1 形状记忆聚氨酯第35-36页
        2.2.2 试验试剂及仪器第36页
        2.2.3 形状记忆聚氨酯的合成第36-38页
    2.3 形状记忆聚氨酯的检测第38-41页
        2.3.1 形状记忆聚氨酯DSC测试第38-39页
        2.3.2 形状记忆聚氨酯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9-40页
        2.3.3 形状记忆聚氨酯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第40页
        2.3.4 形状记忆聚氨酯机械性能检测第40-41页
    2.4 形状记忆聚氨酯的形状记忆特性检测第41-43页
        2.4.1 光热转换检测第41-42页
        2.4.2 形状记忆性能检测第42-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3章 “荷叶效应”与“玫瑰花瓣效应”可逆切换超疏水表面第45-61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可逆转换超疏水表面制备与检测第45-52页
        3.2.1 试验试剂与仪器第46页
        3.2.2 纳秒激光仿生微阵列加工技术制备多孔铝模板第46-48页
        3.2.3 模板复制法制备形状记忆仿生微阵列表面第48-49页
        3.2.4 有机溶剂溶胀法制备可逆转换超疏水表面第49-51页
        3.2.5 润湿性可逆转换试验第51-52页
    3.3 可逆转换超疏水表面超疏水性能检测与分析第52-57页
        3.3.1 表面润湿性检测第52-54页
        3.3.2 样品表面阵列尺寸与表面润湿性之间关系的检测与分析第54-55页
        3.3.3 润湿性循环次数对样品润湿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3.4 超疏水表面液滴弹跳试验第57-58页
    3.5 自清洁试验第58-59页
    3.6 染色性差异试验第59-60页
    3.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多孔SMPU可逆切换超疏水表面第61-71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材料制备及检测第61-67页
        4.2.1 试验试剂及仪器第61-62页
        4.2.2 两次模板复制法制备多孔SMPU表面第62-64页
        4.2.3 有机溶剂溶胀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第64-65页
        4.2.4 润湿性可逆转换试验第65-67页
    4.3 超疏水性能检测及分析第67-69页
        4.3.1 润湿性检测第67页
        4.3.2 超疏水性能分析第67-68页
        4.3.3 超疏水状态与超亲水状态循环次数检测第68-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5章 光响应润湿性可逆切换表面第71-79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样品制备及结果检测第71-75页
        5.2.1 试验试剂及仪器第71-72页
        5.2.2 模板复制法制备柱状仿生微阵列表面第72-73页
        5.2.3 有机溶剂溶胀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第73-74页
        5.2.4 润湿性可逆转换试验第74-75页
    5.3 超疏水表面润湿性检测及分析第75-77页
        5.3.1 接触角及滚动角检测第75-76页
        5.3.2 超疏水可逆转换循环次数检测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6章 结论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创新点第80页
    6.3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疗效及心理应激与症状程度相关性观察
下一篇:微公益的网络动员机制及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