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灌区水流量测量方法 | 第12-15页 |
1.2.2 灌区水流量监测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灌区水流量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8-31页 |
2.1 灌区水流量监测系统流量测算方案选取 | 第18-24页 |
2.1.1 灌区传统水流量测算方法 | 第18-22页 |
2.1.2 基于软测量技术的灌区水流量监测方法 | 第22-24页 |
2.2 灌区水流量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 第24-27页 |
2.2.1 水位信息采集功能 | 第24-25页 |
2.2.2 水位传感器与灌区现场RTU之间的短程通讯 | 第25-26页 |
2.2.3 灌区现场RTU的远程通信传输 | 第26-27页 |
2.2.4 灌区远程控制端数据处理功能 | 第27页 |
2.3 灌区水流量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27-30页 |
2.3.1 灌区水流量监测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第28页 |
2.3.2 灌区水流量监测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GA-BP的灌区水流量测算算法设计 | 第31-54页 |
3.1 灌区水流量软测量建模方法 | 第31-33页 |
3.1.1 软测量技术介绍 | 第31-32页 |
3.1.2 基于人工智能的软测量建模 | 第32-33页 |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灌区水流量软测量模型建立 | 第33-44页 |
3.2.1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 | 第33-37页 |
3.2.2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及分类分析 | 第37-39页 |
3.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流量计算模型构建 | 第39-43页 |
3.2.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灌区水流量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3-44页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灌区水流量软测量模型仿真分析 | 第44-47页 |
3.3.1 隐含层节点选择仿真 | 第44-45页 |
3.3.2 流量预测值仿真比较 | 第45-47页 |
3.4 BP神经网络改进算法 | 第47-50页 |
3.4.1 BP神经网络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3.4.2 BP神经网络的改进设计方案 | 第48-49页 |
3.4.3 GA-BP改进算法 | 第49-50页 |
3.5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灌区水流量软测量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3.5.1 GA-BP优化算法基本执行流程 | 第50-51页 |
3.5.2 GA-BP神经网络参数设置 | 第51-52页 |
3.5.3 GA-BP神经网络水流量计算 | 第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灌区水流量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54-66页 |
4.1 灌区现场RTU电路设计 | 第55-57页 |
4.1.1 芯片基本电路 | 第55-56页 |
4.1.2 供电电路设计 | 第56-57页 |
4.1.3 串口电路设计 | 第57页 |
4.2 水位传感器设计 | 第57-61页 |
4.2.1 水位传感器的选取 | 第57-59页 |
4.2.2 水位传感器现场安装 | 第59-61页 |
4.3 水位传感器与灌区现场RTU之间的通信 | 第61-62页 |
4.4 灌区现场RTU与监测平台之间的通信 | 第62-64页 |
4.4.1 GPRS传输组网方式 | 第62-64页 |
4.4.2 GPRS传输模块 | 第64页 |
4.5 灌区现场防雷设计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灌区水流量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第66-74页 |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66页 |
5.2 灌区监测系统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 第66-69页 |
5.2.1 下游水位传感器程序设计 | 第66-68页 |
5.2.2 上游水位传感器程序设计 | 第68-69页 |
5.3 灌区现场RTU软件设计 | 第69-71页 |
5.3.1 数据采集 | 第69-70页 |
5.3.2 GPRS远程通讯程序设计 | 第70-71页 |
5.4 灌区监测平台软件设计 | 第71-73页 |
5.4.1 服务器端数据处理及其模型计算 | 第71-72页 |
5.4.2 基于B/S的Web监控软件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