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3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27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40页 |
2.1 区域地理位置 | 第28页 |
2.2 区域构造格架 | 第28-40页 |
第三章 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对地层时代的限定 | 第40-55页 |
3.1 银川盆地XL15-1-01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 | 第40-49页 |
3.2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地层年代格架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早期伸展盆地 | 第55-77页 |
4.1 始新世-中新世晚期盆地充填特征 | 第55-68页 |
4.2 始新世-晚中新世盆地沉积相分布与古水流 | 第68-71页 |
4.3 始新世-晚中新世盆地构造背景 | 第71-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晚期挤压盆地 | 第77-99页 |
5.1 晚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发育特征 | 第77-83页 |
5.2 第四纪盆地沉积特征 | 第83-95页 |
5.3 逆冲断层对盆地沉积的控制 | 第95-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99-110页 |
6.1 清水营组与彰恩堡的接触关系及区域意义 | 第99-101页 |
6.2 贺兰山及牛首山的隆起 | 第101-104页 |
6.3 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不整合面的区域意义 | 第104-106页 |
6.4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 | 第106-107页 |
6.5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 第107-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