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3页 |
1 连作障碍与化感自毒作用 | 第15-21页 |
1.1 连作障碍概述 | 第15-18页 |
1.1.1 连作障碍的现状及危害 | 第15-16页 |
1.1.2 连作障碍的成因 | 第16-18页 |
1.2 植物化感自毒物质 | 第18-21页 |
1.2.1 自毒物质的种类 | 第18-20页 |
1.2.2 自毒物质的来源 | 第20页 |
1.2.3 自毒物质的抑制作用 | 第20-21页 |
2 三七连作障碍及其防治 | 第21-25页 |
2.1 三七概述 | 第21-22页 |
2.1.1 三七的药用价值 | 第21页 |
2.1.2 三七的地域局限性 | 第21-22页 |
2.2 三七连作障碍现状 | 第22-23页 |
2.2.1 三七连作障碍的概述 | 第22页 |
2.2.2 三七病害 | 第22-23页 |
2.3 三七连作障碍的防治 | 第23-25页 |
2.3.1 深耕土壤,合理轮作 | 第24页 |
2.3.2 土壤熏蒸 | 第24页 |
2.3.3 微生物防治 | 第24-25页 |
3 三七自毒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 第25-31页 |
3.1 三七连作障碍自毒物质 | 第25-27页 |
3.1.1 自毒物质的分类 | 第25-26页 |
3.1.2 三七自毒物质的危害 | 第26-27页 |
3.2 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3.3 微生物对自毒物质的降解 | 第29-31页 |
3.3.1 酚酸类降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 第29-30页 |
3.3.2 酚酸类降解的分子机制 | 第30-31页 |
3.3.3 微生物对三七自毒物质的降解 | 第31页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连作三七根际微生物对自毒物质的降解效应 | 第33-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3页 |
1.2 培养基的类型 | 第33-34页 |
1.3 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40页 |
2.1 多类型培养基的分离 | 第34-35页 |
2.1.1 细菌的分离 | 第34页 |
2.1.2 细菌的纯化及保藏 | 第34-35页 |
2.1.3 分离菌的形态观察 | 第35页 |
2.1.4 真菌的分离 | 第35页 |
2.1.5 真菌的纯化及保藏 | 第35页 |
2.2 根际细菌的鉴定 | 第35-38页 |
2.2.1 细菌的基因组DNA提取 | 第35-36页 |
2.2.2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 第36-37页 |
2.2.3 序列分析 | 第37-38页 |
2.3 自毒物质降解菌的研究 | 第38页 |
2.3.1 自毒物质降解菌的筛选 | 第38页 |
2.3.2 降解菌16SrRNA基因鉴定 | 第38页 |
2.4 降解菌降解活性检测 | 第38-40页 |
2.4.1 标准曲线绘制 | 第38-40页 |
2.4.2 自毒物质降解菌降解活性分析 | 第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3.1 多类型培养基分离比较 | 第40-44页 |
3.1.1 三七根际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41-43页 |
3.1.2 不同根际细菌的比较 | 第43-44页 |
3.2 降解菌的筛选鉴定 | 第44-46页 |
3.3 降解菌降解活性分析 | 第46-48页 |
3.3.1 自毒物质标准曲线绘制 | 第46-47页 |
3.3.2 自毒物质降解菌的降解活性 | 第47-4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三七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对自毒物质的降解效应 | 第50-7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0页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9页 |
2.1 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51-53页 |
2.1.1 真菌分离及保藏 | 第51页 |
2.1.2 真菌鉴定 | 第51-52页 |
2.1.3 致病性试验 | 第52-53页 |
2.2 病原菌的qRT-PCR验证 | 第53-57页 |
2.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53-54页 |
2.2.2 特异性引物的克隆验证 | 第54-57页 |
2.2.3 qRT-PCR验证病原菌 | 第57页 |
2.3 病原菌对自毒物质的降解研究 | 第57-59页 |
2.3.1 三七总皂苷浓度的选择 | 第57-58页 |
2.3.2 病原菌对自毒物质的降解研究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70页 |
3.1 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 第59-63页 |
3.1.1 真菌的分离、鉴定 | 第59-61页 |
3.1.2 致病性实验 | 第61-63页 |
3.2 qRT-PCR验证病原菌 | 第63-65页 |
3.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及验证 | 第63-64页 |
3.2.2 qRT-PCR验证三七病原菌 | 第64-65页 |
3.3 病原菌对自毒物质的降解 | 第65-70页 |
3.3.1 三七总皂苷浓度的选择 | 第65-67页 |
3.3.2 病原菌对自毒物质的降解活性研究 | 第67-7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一 培养基的配制 | 第80-82页 |
附录二 重要溶液配制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