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4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6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6页 |
2.1.1 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 | 第18-19页 |
2.1.2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 | 第19-24页 |
2.1.3 地域特色 | 第24-25页 |
2.1.4 案例选择——钦州港龙泾大道 | 第25-26页 |
2.1.5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6页 |
2.2 国内研究和实践 | 第26-58页 |
2.2.1 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第26-37页 |
2.2.2 相关研究 | 第37-48页 |
2.2.3 相关实践 | 第48-56页 |
2.2.4 小结 | 第56-58页 |
2.3 国外研究 | 第58-60页 |
2.4 相关案例分析 | 第60-65页 |
2.5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现状和问题综述 | 第65-6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 | 第69-104页 |
3.1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地域性特色研究 | 第69-89页 |
3.1.1 广西北部湾地区概况 | 第69-73页 |
3.1.2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 第73页 |
3.1.3 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现状问题与问题分析 | 第73-85页 |
3.1.4 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构成要素的提取 | 第85-89页 |
3.2 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策略的提取 | 第89-90页 |
3.2.1 要素提取 | 第89页 |
3.2.2 策略的提出 | 第89-90页 |
3.3 布局阶段的规划策略 | 第90-93页 |
3.3.1 应对规划定位的规划策略 | 第90页 |
3.3.2 应对建设目标的规划策略 | 第90页 |
3.3.3 应对空间性质的规划策略 | 第90-91页 |
3.3.4 应对周边生态的规划策略 | 第91-92页 |
3.3.5 应对景观特色的规划策略 | 第92-93页 |
3.4 详细设计阶段的设计策略 | 第93-103页 |
3.4.1 中间分车绿带设计策略 | 第93-97页 |
3.4.2 两侧分车绿带设计策略 | 第97-98页 |
3.4.3 行道树绿带设计策略 | 第98-100页 |
3.4.4 路侧绿带设计策略 | 第100-102页 |
3.4.5 滨水特色设计策略 | 第102-10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四章 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植物景观设计 | 第104-160页 |
4.1 概况 | 第104-110页 |
4.1.1 区位条件 | 第104-105页 |
4.1.2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 第105-110页 |
4.2 龙泾大道工程绿化改造设计概述 | 第110-115页 |
4.2.1 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110-113页 |
4.2.2 龙泾大道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问题分析 | 第113-115页 |
4.3 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绿化改造的植物景观布局阶段的规划设计 | 第115-121页 |
4.3.1 设计要求 | 第115页 |
4.3.2 设计原则 | 第115页 |
4.3.3 绿化设计 | 第115-121页 |
4.4 道路植物景观布局规划 | 第121-134页 |
4.4.1 规划定位的策略 | 第121-122页 |
4.4.2 空间性质规划 | 第122-127页 |
4.4.3 周边生态规划设计 | 第127-131页 |
4.4.4 建设目标规划 | 第131-132页 |
4.4.5 景观特色设计 | 第132-134页 |
4.5 龙泾大道植物景观详细设计阶段设计 | 第134-155页 |
4.5.1 中间分车绿带设计 | 第135-141页 |
4.5.2 两侧分车绿带设计 | 第141-145页 |
4.5.3 行道树绿带设计 | 第145-149页 |
4.5.4 路侧绿带设计 | 第149-155页 |
4.5.5 滨水特色设计 | 第155页 |
4.6 设计策略应用评估 | 第155-1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3页 |
5.1 结论 | 第160-162页 |
5.2 创新点 | 第162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