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网络互穿复合材料 | 第10-12页 |
1.2.1 网络互穿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网络互穿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2页 |
1.3 泡沫铝的导热性能 | 第12-15页 |
1.4 聚甲醛的改性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1 聚甲醛概述 | 第15-16页 |
1.4.2 聚甲醛的改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2.1 增韧改性 | 第16页 |
1.4.2.2 增强改性 | 第16-17页 |
1.4.2.3 耐磨改性 | 第17-18页 |
1.4.2.4 导热改性 | 第18页 |
1.5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5.1 石墨烯的结构 | 第18-19页 |
1.5.2 石墨烯的性质 | 第19-20页 |
1.5.3 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3.1 石墨烯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 第20-21页 |
1.5.3.2 石墨烯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 第21页 |
1.5.3.3 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 第21-22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1.6.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6.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第一性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 第24-36页 |
2.1 材料的计算方法 | 第24-30页 |
2.1.1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1.2 绝热近似理论 | 第25-26页 |
2.1.3 单电子近似理论 | 第26-27页 |
2.1.4 密度泛函理论(DFT) | 第27-29页 |
2.1.5 局域密度近似理论(LDA) | 第29页 |
2.1.6 广义梯度近似理论(GGA)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3 互穿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 第31-33页 |
2.2.4 性能检测和结构表征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石墨烯在铝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36-46页 |
3.1 计算参数的设定 | 第36-37页 |
3.2 模型的构建 | 第37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3.3.1 石墨烯在铝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37-40页 |
3.3.2 石墨烯含氧官能团在铝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40-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石墨烯与POM界面结合行为 | 第46-52页 |
4.1 模型的构建 | 第46-47页 |
4.1.1 POM模型的构建 | 第46-47页 |
4.1.2 石墨烯边界模型的构建 | 第47页 |
4.2 计算的方法 | 第47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4.3.1 聚甲醛与石墨烯含氧官能团的结合行为 | 第47-49页 |
4.3.2 聚甲醛与石墨烯边界的结合行为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石墨烯改性AF/POM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 | 第52-64页 |
5.1 石墨烯改性AF/POM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 第52-53页 |
5.2 石墨烯改性AF/POM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 第53-54页 |
5.3 石墨烯改性AF/POM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4-60页 |
5.3.1 石墨烯在AF表面的吸附 | 第54-55页 |
5.3.2 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 | 第55-57页 |
5.3.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 | 第57-58页 |
5.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8-59页 |
5.3.5 能谱分析(EDS) | 第59-60页 |
5.4 界面情况对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