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8页 |
1 作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 作物抗旱性 | 第9-10页 |
1.2 农艺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10页 |
1.3 生理生化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10-12页 |
1.4 产量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12页 |
2 QTL定位 | 第12-14页 |
2.1 QTL作图的原理 | 第12页 |
2.2 QTL定位常用群体 | 第12-13页 |
2.3 QTL定位统计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3 小麦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4 导入系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1 导入系群体的构建和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应用 | 第15页 |
4.2 高代回交导入系的步骤 | 第15页 |
4.3 高代回交导入系遗传效应与特点 | 第15-16页 |
4.4 高代回交导入系分析法的应用 | 第16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小麦回交导入系构建及其导入片段检测 | 第18-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1.2 基因型检测 | 第18-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4页 |
2.1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双亲间多态性标记筛选 | 第21-22页 |
2.2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基因型检测 | 第22-23页 |
2.3 导入片段的数目和大小 | 第23-29页 |
2.4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连锁图及导入片段 | 第29-34页 |
第二章 小麦抗旱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 第34-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1.2 方法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2.1 小麦回交导入系及其亲本抗旱相关性状的变异 | 第35-43页 |
2.2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的相关性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 第46-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1.1 材料 | 第46页 |
1.2 QTL定位方法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69页 |
2.1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加性QTL | 第46-54页 |
2.2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上位性QTL | 第54-69页 |
3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QTL热点区域 | 第69-70页 |
3.1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加性QTL热点区域 | 第69页 |
3.2 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上位性QTL热点区域 | 第69-70页 |
4 讨论 | 第70-77页 |
4.1 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调控 | 第70-71页 |
4.2 作物抗旱QTL的热点区域 | 第71-72页 |
4.3 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进行QTL分析的优缺点 | 第72-77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ABSTRACT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