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水源地研究动态 | 第13-19页 |
1.2.1 水源污染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水源水质的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水质风险模拟预警系统 | 第16-18页 |
1.2.4 水源污染应急响应系统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33页 |
2.1 岳城水库概况 | 第21-24页 |
2.1.1 水库基本情况 | 第21页 |
2.1.2 岳城水库水质状况 | 第21-22页 |
2.1.3 污染因子 | 第22-24页 |
2.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9页 |
2.2.1 位置与行政区域 | 第24-25页 |
2.2.2 河流水系 | 第25-26页 |
2.2.3 地形地貌 | 第26-28页 |
2.2.4 植被概况 | 第28页 |
2.2.5 水文气象 | 第28-29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0页 |
2.3.1 人口概况 | 第29-30页 |
2.3.2 经济概况 | 第30页 |
2.4 水源工程概况 | 第30-33页 |
2.4.1 水利设施概况 | 第31页 |
2.4.2 各支流概况 | 第31-32页 |
2.4.3 四大引水渠概况 | 第32-33页 |
第3章 漳河上游水质时空现状及水环境演变特征 | 第33-47页 |
3.1 研究方法原理简介 | 第33-35页 |
3.1.1 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3.1.2 判别分析 | 第34页 |
3.1.3 主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3.1.4 因子分析 | 第35页 |
3.2 研究数据预处理 | 第35-36页 |
3.2.1 数据参数及来源 | 第35页 |
3.2.2 数据的预处理 | 第35-36页 |
3.3 漳河上游流域水环境时空分异特征 | 第36-43页 |
3.3.1 流域水环境空间演化特征 | 第36-38页 |
3.3.2 流域水环境年季节性变化特征 | 第38-39页 |
3.3.3 漳河上游水体水质空间上潜在污染源的确定 | 第39-41页 |
3.3.4 漳河上游水体水质年季节性潜在污染源的确定 | 第41-43页 |
3.4 漳河上游水体水质历史演变特征 | 第43-46页 |
3.4.1 漳河上游流域水环境历史性变化特征 | 第43-44页 |
3.4.2 漳河上游水体水质水质时间序列上潜在污染源的确定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岳城水库水源地污染源调查与识别 | 第47-64页 |
4.1 入河排污口的调查 | 第47-48页 |
4.1.1 调查范围 | 第47页 |
4.1.2 调查核算内容和基准年 | 第47-48页 |
4.1.3 调查方法 | 第48页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8-58页 |
4.2.1 排污口分布与类型 | 第48-52页 |
4.2.2 重点污染源隐患排查 | 第52-57页 |
4.2.3 典型行业的污染危害 | 第57-58页 |
4.3 污染源评价方法、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 | 第58-59页 |
4.4 污染源识别 | 第59-62页 |
4.4.1 入河污废水量核算 | 第59-61页 |
4.4.2 流域内重点污染源识别 | 第61页 |
4.4.3 氨氮(NH_4~+-N)潜在污染源识别 | 第61页 |
4.4.4 COD潜在污染源识别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水污染事故水质模拟预警 | 第64-75页 |
5.1 水质数学模型的选用 | 第64页 |
5.2 WASP7.3模型系统介绍 | 第64-67页 |
5.2.1 WASP7.3模型简介 | 第64-65页 |
5.2.4 WASP的数学描述 | 第65-67页 |
5.3 流域水环境概化 | 第67-68页 |
5.3.1 河流分段 | 第67页 |
5.3.2 污染源概化 | 第67-68页 |
5.4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68-70页 |
5.4.1 水动力学参数的率定 | 第68页 |
5.4.2 生物降解系数 | 第68-69页 |
5.4.3 扩散系数 | 第69-70页 |
5.5 漳河上游流域氨氮模拟过程 | 第70-74页 |
5.5.1 数据的输入 | 第70-71页 |
5.5.2 模型的执行与输出 | 第71页 |
5.5.3 模型的验证 | 第71-73页 |
5.5.4 水污染事故模拟 | 第73页 |
5.5.5 模拟结果误差及成因分析 | 第73-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体系 | 第75-83页 |
6.1 总则 | 第75页 |
6.1.1 编制目的 | 第75页 |
6.1.2 编制依据 | 第75页 |
6.1.3 基本原则 | 第75页 |
6.2 组织机构及职责 | 第75-77页 |
6.3 预警 | 第77页 |
6.4 应急响应 | 第77-80页 |
6.4.1 响应启动 | 第77页 |
6.4.2 应急监测 | 第77-79页 |
6.4.3 应急处置 | 第79页 |
6.4.4 应急会商 | 第79-80页 |
6.5 响应结束 | 第80页 |
6.6 后期处置 | 第80页 |
6.7 应急响应保障体系 | 第80-81页 |
6.7.1 安全保障 | 第80-81页 |
6.7.2 资金保障 | 第81页 |
6.7.3 物资保障 | 第81页 |
6.7.4 通信保障 | 第81页 |
6.7.5 队伍保障 | 第81页 |
6.7.6 技术保障 | 第81页 |
6.8 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存在的问题 | 第8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1.结论 | 第83-84页 |
2.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