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的接受与变异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2-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三、相关术语的界定 | 第22-23页 |
四、本文的创新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的接受 | 第24-37页 |
第一节 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体式的接受 | 第24-27页 |
一、西方十四行诗的体式 | 第24-25页 |
二、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体式的继承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冯至对里尔克十四行诗的接受 | 第27-37页 |
一、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 第27-29页 |
二、对里尔克十四行诗主题的接受 | 第29-33页 |
三、对里尔克诗学观念和传达方式的接受 | 第33-37页 |
第二章 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形式的变异 | 第37-48页 |
第一节 音韵的灵活变通 | 第37-43页 |
一、《十四行集》在音韵上的创新 | 第38-42页 |
二、音韵的变通与诗美的构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结构的汉化 | 第43-48页 |
一、《十四行集》在结构的上创新 | 第44-45页 |
二、结构的汉化与诗美的构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主题的扩展与意象的变异 | 第48-63页 |
第一节 主题和意象的变异 | 第48-57页 |
一、主题的拓展 | 第48-52页 |
二、意象的变化 | 第52-57页 |
第二节 哲学意蕴的加深 | 第57-63页 |
一、群体本位 | 第57-59页 |
二、物我关系 | 第59-61页 |
三、淡泊无名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变异原因探析 | 第63-75页 |
第一节 传统审美心理的渗透 | 第63-68页 |
一、《十四行集》与汉语之美 | 第64-65页 |
二、《十四行集》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 | 第65-66页 |
三、《十四行集》与中国古典哲学 | 第66-68页 |
第二节 诗人的个性与气质 | 第68-71页 |
一、个性与气质的养成 | 第68-70页 |
二、性格与气质对《十四行集》创作的影响 | 第70-71页 |
第三节 特殊的创作环境 | 第71-75页 |
一、林场小屋的自然环境 | 第71-73页 |
二、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80页 |
一、《十四行集》影响下的汉语十四行诗 | 第75-77页 |
二、《十四行集》对于现代格律诗的启示 | 第77-78页 |
三、诗意的构建与语言的选择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后记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