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术治吏”—韩非治吏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8页 |
1、论文思路 | 第15页 |
2、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3、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4、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二、韩非治吏思想的背景及渊源 | 第18-37页 |
(一) 韩非治吏思想的相关概念及历史背景 | 第18-28页 |
1、本文使用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韩非治吏思想的产生 | 第20-28页 |
(二) 韩非治吏思想的渊源 | 第28-37页 |
1、作为主体来源的法家思想 | 第28-33页 |
2、作为哲学基础的道家思想 | 第33-34页 |
3、作为思想价值基石的儒家思想 | 第34-37页 |
三、韩非治吏思想的内在逻辑及主要内容 | 第37-47页 |
(一) 韩非治吏思想的内在逻辑 | 第37-40页 |
1、明主治吏 | 第37-38页 |
2、吏治民 | 第38-40页 |
(二) 韩非治吏思想的内容 | 第40-47页 |
1、官吏选拔之术 | 第40-42页 |
2、职责设置之术 | 第42-44页 |
3、政绩考核之术 | 第44-45页 |
4、官吏监督之术 | 第45-47页 |
四、韩非治吏思想的启示及局限性 | 第47-54页 |
(一) 韩非治吏思想的启示 | 第47-51页 |
(二) 韩非治吏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