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 第10-15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解读 | 第10-13页 |
1、适用刑事庭前会议的范围 | 第10-11页 |
2、刑事庭前会议的启动与参与主体 | 第11页 |
3、刑事庭前会议的召开形式 | 第11-12页 |
4、形式庭前会议的审议内容 | 第12-13页 |
5、刑事庭前会议结果的法律效力 | 第13页 |
(三)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 | 第13-15页 |
1、提高庭审效率的功能 | 第13页 |
2、保障人权的功能 | 第13-14页 |
3、防止法官预断的功能 | 第14-15页 |
二、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实践中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 第15-20页 |
(一)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实践中的困境分析 | 第15-17页 |
1、刑事庭前会议适用率低 | 第15-16页 |
2、刑事庭前会议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足 | 第16-17页 |
3、刑事庭前会议节约司法资源收效甚微 | 第17页 |
(二) 实践中出现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17-20页 |
1、刑事庭前会议适用范围不明确 | 第17-18页 |
2、刑事庭前会议启动主体单一 | 第18页 |
3、对刑事庭前会议的主持法官未作规定 | 第18-19页 |
4、刑事庭前会议的审议内容不确定 | 第19页 |
5、刑事庭前会议的效力不确定 | 第19-20页 |
三、域外刑事庭前会议及相关制度考察与评析 | 第20-25页 |
(一) 美国的刑事庭前会议制度 | 第20页 |
(二) 英国的刑事庭前准备程序 | 第20-21页 |
(三) 德国的中间程序 | 第21-22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准备程序庭 | 第22页 |
(五) 域外刑事庭前会议相关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2-25页 |
四、完善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构想 | 第25-34页 |
(一) 明确刑事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 第25-26页 |
1、应当召开刑事庭前会议的情形 | 第25-26页 |
2、不得召开刑事庭前会议的情形 | 第26页 |
3、可以召开刑事庭前会议的情形 | 第26页 |
(二) 完善刑事庭前会议的启动途径 | 第26-27页 |
1、扩大被告方申请事项的范围 | 第26-27页 |
2、赋予公诉方申请权及监督权 | 第27页 |
(三) 明确刑事庭前会议的主持法官 | 第27-28页 |
(四) 明确刑事庭前会议的审议内容 | 第28-30页 |
1、程序性问题 | 第28-29页 |
2、证据相关问题 | 第29页 |
3、实体性问题 | 第29-30页 |
(五) 赋予刑事庭前会议相应效力 | 第30-32页 |
1、对于证据展示的效力 | 第30-31页 |
2、非法证据排除的效力 | 第31页 |
3、对于程序性问题的效力 | 第31页 |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效力 | 第31-32页 |
(六) 制作刑事庭前会议报告 | 第32-34页 |
1、刑事庭前会议报告的内容 | 第32页 |
2、刑事庭前会议报告的功能 | 第32-33页 |
3、刑事庭前会议报告样例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谢辞 | 第37-38页 |
个人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