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联动模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导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5页
        1.2.3 文献小结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页
    1.4 论文基本框架第16-17页
    1.5 论文的特色与不足第17-18页
        1.5.1 论文的特色第17页
        1.5.2 论文的不足第17-18页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联动业务相关理论基础第18-21页
    2.1 投贷联动业务概述第18-19页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特征第19-20页
    2.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第20-21页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联动模式分析第21-41页
    3.1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第21-23页
        3.1.1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必要性分析第21-22页
        3.1.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可行性分析第22-23页
    3.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现状第23-25页
    3.3 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联动的模式分析第25-29页
        3.3.1 商业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实施外部投贷联动模式第25-27页
        3.3.2 商业银行内部投贷联动模式第27-29页
    3.4 案例分析——北京银行投贷联动运行模式第29-37页
        3.4.1 北京银行投贷联动运行模式第29-32页
        3.4.2 北京银行投贷联动模式分析第32-33页
        3.4.3 北京银行投贷联动模式运行现状第33-35页
        3.4.4 北京银行投贷联动市场定位第35-36页
        3.4.5 北京银行投贷联动盈利模式第36页
        3.4.6 对商业银行的启示第36-37页
    3.5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第37-41页
        3.5.1 国内相关法律与政策的限制第37-38页
        3.5.2 投贷联动业务风险控制措施不健全第38页
        3.5.3 商业银行无法得到和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第38-39页
        3.5.4 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第39页
        3.5.5 缺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第39-41页
第4章 国外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的成功经验第41-46页
    4.1 美国硅谷银行投贷联动模式第41-42页
    4.2 美国硅谷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所取得的相关经验第42-46页
        4.2.1 明确的市场定位第42页
        4.2.2 全方位的服务第42-43页
        4.2.3 特色的盈利模式第43-44页
        4.2.4 高效的风险控制第44-46页
第5章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联动模式的建议第46-51页
    5.1 完善相关监管制度体系,破除法律障碍第46-48页
        5.1.1 适当允许商业银行对非金融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第47页
        5.1.2 适当调整放宽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使用范畴第47-48页
    5.2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第48页
    5.3 加强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第48-49页
    5.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第49页
    5.5 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第49-5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6.1 结论第51-52页
    6.2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企业的短期绩效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下一篇: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字号品牌体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