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地方政府建立防范与应对群体性事件机制的必要性 | 第15-23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9页 |
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类型及其特征 | 第15-18页 |
2. 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机制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9-20页 |
3. 责任政府理论 | 第20-21页 |
4. 治理理论 | 第21页 |
(三) 建立防范与应对群体性事件机制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 建立防范与应对群体性事件机制的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2. 建立防范与应对群体性事件机制的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二、地方政府防范与应对群体性事件机制的案例研究——广东增城“6·11”事件 | 第23-26页 |
(―) “6 ? 11”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束 | 第23-24页 |
1. 事件起因 | 第23页 |
2. 事件发展 | 第23页 |
3. 事件结束 | 第23-24页 |
(二) 对事件参与者和涉案人员的研究分析 | 第24-26页 |
1. 涉案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4页 |
2. 涉案人员的生活状态分析 | 第24-26页 |
三、地方政府在防范与应对增城“6.11”事件中存在的不足及机制根源 | 第26-31页 |
(一) 地方政府在防范与应对增城“6.11”事件中的不足 | 第26-27页 |
1. 管理不规范 | 第26页 |
2. 信息公开不及时 | 第26-27页 |
3. 应变能力不足 | 第27页 |
4. 缺乏处置经验 | 第27页 |
(二) 地方政府在防范与应对增城“6. 11”事件中存在不足的机制根源 | 第27-31页 |
1.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 第27-28页 |
2. 缺乏畅通的表达机制 | 第28-29页 |
3. 缺乏科学有效的预瞀机制 | 第29页 |
4. 缺乏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 | 第29-31页 |
四、地方政府防范与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 | 第31-39页 |
(一) 健全群体性事件防范机制 | 第31-34页 |
1. 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 第31-32页 |
2. 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防范机制 | 第32页 |
3. 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 第32-33页 |
4.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 | 第33-34页 |
(二) 健全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 | 第34-37页 |
1. 完善信息公开和舆论导向机制 | 第34-35页 |
2.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 第35-36页 |
3.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 第36-37页 |
(三) 健全群体性事件善后机制 | 第37-39页 |
1.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 第37页 |
2. 总结反馈机制 | 第37-38页 |
3. 恢复与重建机制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