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基于LID的校园雨水利用景观规划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雨水利用景观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第22-32页
    2.1 低影响开发相关理论与技术第22-23页
        2.1.1 低影响开发理论第22页
        2.1.2 海绵城市理论第22-23页
    2.2 雨水利用景观相关理论与方法第23-26页
        2.2.1 雨水利用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第23-25页
        2.2.2 雨水利用景观设计的方法与技术第25-26页
    2.3 国内外高校雨水综合利用案例分析第26-30页
        2.3.1 国外高校雨水利用景观应用实践第26-28页
        2.3.2 国内高校雨水利用景观应用实践第28-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校园景观现状与雨水径流模型建立第32-60页
    3.1 校园景观现状分析第32-38页
        3.1.1 校园概况第32页
        3.1.2 校园景观现状分析第32-38页
    3.2 沈阳市气候特征及降雨量分析第38-42页
    3.3 校园地表积水现状及排放能力分析第42-47页
        3.3.1 校园地表积水现状第42-45页
        3.3.2 校园地表径流量化分析第45-46页
        3.3.3 校园雨水排放能力分析第46-47页
    3.4 校园雨水径流模型建立第47-54页
        3.4.1 模型选择第47-48页
        3.4.2 SWMM模型结构与模型组成第48-50页
        3.4.3 子汇水区域划分第50-52页
        3.4.4 参数确定第52-53页
        3.4.5 模型校验第53-54页
    3.5 校园现状雨水径流模型模拟分析第54-57页
    3.6 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水景观利用潜力分析第57-58页
        3.6.1 可行性分析第57-58页
        3.6.2 必要性分析第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校园雨水利用景观规划第60-82页
    4.1 校园雨水利用径流控制率目标与设施选择第60-63页
        4.1.1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第60页
        4.1.2 汇水区域划分第60-62页
        4.1.3 径流控制指标分解第62页
        4.1.4 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第62-63页
    4.2 校园雨水利用景观规划构建途径与总体模式第63-65页
        4.2.1 构建途径第63-64页
        4.2.2 总体模式第64-65页
    4.3 校园雨水利用景观总体规划第65-69页
        4.3.1 校园水景观总体规划第65-67页
        4.3.2 校园绿地景观总体规划第67-69页
    4.4 校园雨水利用景观技术规划设计第69-79页
        4.4.1 渗透减排技术景观规划第70-73页
        4.4.2 集蓄利用技术景观规划第73-75页
        4.4.3 峰值调控技术景观规划第75-76页
        4.4.4 污染控制技术景观规划第76-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2页
第五章 校园雨水利用景观效益评估第82-98页
    5.1 校园雨水利用景观规划方案模拟分析第82-92页
        5.1.1 LID控制参数确定第82-83页
        5.1.2 方案模拟及分析第83-89页
        5.1.3 校园雨水利用景观方案定量验算第89-92页
    5.2 校园雨水利用景观规划方案效益分析第92-96页
        5.2.1 成本分析第93-94页
        5.2.2 经济效益分析第94-95页
        5.2.3 生态效益分析第95页
        5.2.4 社会效益分析第95-96页
    5.3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六章 结论第98-100页
    6.1 结论第98页
    6.2 建议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作者简介第10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整体式斜交桥地震反应分析
下一篇:基于居住行为模式的高层青年公租房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