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我国现代高校教育现状 | 第14-15页 |
1.1.2 高校校园的自由性与开放性 | 第15页 |
1.1.3 高校校园建筑的特点简析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定义 | 第16-17页 |
1.2.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概述 | 第21-31页 |
2.1 高校学生交往与空间分析 | 第21-24页 |
2.1.1 高校学生交往特点 | 第21-22页 |
2.1.2 高校学生交往空间需求 | 第22-23页 |
2.1.3 高校学生交往空间类型 | 第23-24页 |
2.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发展概述 | 第24-27页 |
2.2.1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2.2.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2.3 我国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从建筑空间分析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7-30页 |
2.3.1 从建筑空间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2.3.2 高校活动中心的发展趋势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浅析“复合竞争体”理念解读 | 第31-51页 |
3.1 “复合竞争体”理念概述 | 第31-34页 |
3.1.1 “复合竞争体”的定义 | 第31页 |
3.1.2 “复合竞争体”理念引导及依据 | 第31-33页 |
3.1.3 “复合竞争体”对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意义 | 第33-34页 |
3.2 “复合竞争体”理念的研究 | 第34-37页 |
3.2.1 “复合竞争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3.2.2 复合竞争体产生的心理效应 | 第35-37页 |
3.3 “复合竞争体”理念的应用 | 第37-50页 |
3.3.1 复合化功能的组成及影响 | 第37-42页 |
3.3.2 影响空间所存在的特性 | 第42-46页 |
3.3.3 高校学生的竞争心理 | 第46-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规划与空间解析 | 第51-82页 |
4.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规划设计 | 第51-64页 |
4.1.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4.1.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选址布局 | 第54-61页 |
4.1.3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模式 | 第61-64页 |
4.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主要功能空间的设计要点 | 第64-70页 |
4.2.1 学生活动空间 | 第64-67页 |
4.2.2 办公管理空间 | 第67-68页 |
4.2.3 餐饮服务空间 | 第68-69页 |
4.2.4 社团活动空间 | 第69-70页 |
4.3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重点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 | 第70-75页 |
4.3.1 入口空间 | 第70-72页 |
4.3.2 中庭空间 | 第72-73页 |
4.3.3 交通空间 | 第73-75页 |
4.4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 | 第75-80页 |
4.4.1 外部空间的公共交往功能 | 第75-78页 |
4.4.2 景观环境要素 | 第78-80页 |
4.4.3 外部空间的交通组织 | 第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