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18页 |
1.1.1 全球经济下的中国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 | 第15-16页 |
1.1.2 民族小学建筑的局限性简述 | 第16-18页 |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18-19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 第19-28页 |
1.3.1 建筑地域性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1页 |
1.3.2 国外小学建筑地域性研究相关理论及实践综述 | 第21-24页 |
1.3.3 国内小学建筑地域性研究相关理论及实践综述 | 第24-28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8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9-3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5.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第2章 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域性特点分析 | 第31-43页 |
2.1 地域自然环境 | 第31-33页 |
2.1.1 区位概况 | 第31-32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32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32-33页 |
2.2 地域文化特质 | 第33-35页 |
2.2.1 历史背景 | 第33页 |
2.2.2 文化特色 | 第33-35页 |
2.2.3 风土人情 | 第35页 |
2.3 地域社会经济 | 第35-37页 |
2.4 地域建筑特色 | 第37-42页 |
2.4.1 公共建筑 | 第38-40页 |
2.4.2 民居建筑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现存通道侗族小学建筑的地域表达分析 | 第43-54页 |
3.1 通道侗族小学发展简述 | 第43-45页 |
3.2 通道侗族小学建筑实例 | 第45-49页 |
3.2.1 恭城书院 | 第45-46页 |
3.2.2 坪坦乡孔庙 | 第46-47页 |
3.2.3 坪坦乡中心小学 | 第47页 |
3.2.4 横岭鼓楼小学 | 第47-48页 |
3.2.5 芋头古侗寨小学 | 第48-49页 |
3.2.6 金坑希望小学 | 第49页 |
3.3 通道侗族民族小学分析 | 第49-54页 |
3.3.1 小学建筑的地域性体现 | 第49-52页 |
3.3.2 现有侗族民族小学建筑的局限 | 第52-54页 |
第4章 基于地域性特点下的侗族小学环境设计探讨 | 第54-71页 |
4.1 新常态下的侗族小学招生人数变化情况分析 | 第54-56页 |
4.2 规模及服务范围 | 第56-59页 |
4.3 选址及建筑布局 | 第59-69页 |
4.3.1 空间环境 | 第59-62页 |
4.3.2 地形地势 | 第62-64页 |
4.3.3 气候环境 | 第64-67页 |
4.3.4 建筑微气候 | 第67-69页 |
4.4 周边交通分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基于地域性特点下的侗族小学细部空间设计探讨 | 第71-90页 |
5.1 建筑构造 | 第71-76页 |
5.1.1 地方材料与应用 | 第71-74页 |
5.1.2 地方营造手法及施工形式借鉴与应用 | 第74-76页 |
5.2 常用结构形式的安全性评估 | 第76-80页 |
5.2.1 砖木结构 | 第76-77页 |
5.2.2 砖混结构 | 第77-79页 |
5.2.3 框架结构 | 第79-80页 |
5.3 建筑空间及尺度探讨 | 第80-85页 |
5.3.1 庭院空间 | 第80-82页 |
5.3.2 架空空间 | 第82-83页 |
5.3.3 教室空间 | 第83-84页 |
5.3.4 走廊空间 | 第84-85页 |
5.4 建筑立面造型探讨 | 第85-89页 |
5.4.1 屋顶 | 第85-87页 |
5.4.2 窗户 | 第87-88页 |
5.4.3 廊道 | 第88页 |
5.4.4 入口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