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多孔淀粉的表面改性及微生物固定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淀粉概述第10-11页
        1.1.1 淀粉结构第10页
        1.1.2 淀粉原料的选择第10-11页
    1.2 多孔淀粉概述第11-18页
        1.2.1 多孔淀粉的制备方法第11-13页
        1.2.2 酶法制备多孔淀粉机理第13页
        1.2.3 多孔淀粉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4 多孔淀粉的应用第14-16页
        1.2.5 多孔淀粉的改性研究第16-17页
        1.2.6 改性多孔淀粉的应用第17-18页
        1.2.7 改性多孔淀粉的研究现状与前景第18页
    1.3 微生物的固定化第18-20页
        1.3.1 微生物固定化方法第19-20页
        1.3.2 微生物固定化的应用第20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多孔淀粉的制备第22-33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2-23页
        2.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2.2 实验仪器第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7页
        2.3.1 酶活力的测定第23-25页
            2.3.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3-24页
            2.3.1.2 酶活力的测定第24-25页
        2.3.2 酶法制备多孔淀粉第25-27页
            2.3.2.1 淀粉酶的选择第25页
            2.3.2.2 α-淀粉酶与糖化酶比例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第25-26页
            2.3.2.3 酶的添加量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第26页
            2.3.2.4 酶解温度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第26页
            2.3.2.5 酶解时间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第26-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2页
        2.4.1 淀粉酶酶活力的测定第27页
        2.4.2 酶催化形成多孔淀粉的条件第27-32页
            2.4.2.1 α-淀粉酶与糖化酶比例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第27-29页
            2.4.2.2 酶的添加量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第29-30页
            2.4.2.3 酶解温度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第30-31页
            2.4.2.4 酶解时间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表面改性多孔淀粉的制备第33-45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4页
    3.3 实验方法第34-37页
        3.3.1 多孔淀粉的表面改性第34-35页
        3.3.2 改性多孔淀粉对甲基橙吸附率的测定第35页
        3.3.3 甲基橙初始pH对多孔淀粉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5页
        3.3.4 甲基橙吸附时间对多孔淀粉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5页
        3.3.5 多孔淀粉表面改性条件的优化第35-36页
            3.3.5.1 聚乙烯亚胺添加量的确定第36页
            3.3.5.2 聚乙烯亚胺反应时间的确定第36页
            3.3.5.3 戊二醛浓度的确定第36页
            3.3.5.4 戊二醛反应时间的确定第36页
        3.3.6 表面改性多孔淀粉的红外光谱第36-3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7-43页
        3.4.1 甲基橙初始pH对改性多孔淀粉吸附甲基橙的影响第37页
        3.4.2 甲基橙吸附时间对改性多孔淀粉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3.4.3 聚乙烯亚胺添加量的确定第38-39页
        3.4.4 聚乙烯亚胺反应时间的确定第39-40页
        3.4.5 戊二醛浓度的确定第40-41页
        3.4.6 戊二醛反应时间的确定第41-42页
        3.4.7 表面改性多孔淀粉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微生物固定化第45-54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45-46页
        4.2.1 实验材料第45-46页
        4.2.2 实验仪器第46页
    4.3 实验方法第46-48页
        4.3.1 菌种的培养第46页
        4.3.2 改性多孔淀粉对大肠杆菌的固定化第46-47页
            4.3.2.1 大肠杆菌浓度对大肠杆菌固定化的影响第47页
            4.3.2.2 吸附时间对大肠杆菌固定化的影响第47页
            4.3.2.3 转速对大肠杆菌固定化的影响第47页
        4.3.3 多孔淀粉和改性多孔淀粉固定化大肠杆菌的比较第47-4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8-52页
        4.4.1 大肠杆菌浓度对大肠杆菌固定化的影响第48-49页
        4.4.2 吸附时间对大肠杆菌固定化的影响第49-50页
        4.4.3 转速对大肠杆菌固定化的影响第50-51页
        4.4.4 多孔淀粉和改性多孔淀粉吸附大肠杆菌的比较第51-52页
        4.4.5 多孔淀粉和改性多孔固定化大肠杆菌的电镜观察第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宋末代皇帝拉尊法宝及其对藏汉文化交流贡献研究
下一篇:无砷TFT-LCD基板玻璃窑炉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