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洋河水库上游流域非点源污染整治数学模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水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2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3 水动力水质模型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数学模型及参数确定第17-23页
    2.1 污染物分布模型第17页
    2.2 污染物负荷估算第17-21页
        2.2.1 输出系数模型第17-18页
        2.2.2 各项污染物负荷计算公式第18-21页
    2.3 降雨汇流模型第21页
    2.4 污染浓度迁移扩散模型第21-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洋河水库上游流域概况第23-29页
    3.1 流域基本情况第23-24页
    3.2 两大水系概况第24-25页
        3.2.1 东洋河水系概况第24页
        3.2.2 西洋和水系概况第24-25页
    3.3 子流域划分第25页
    3.4 地形地貌情况第25-26页
    3.5 气象情况第26-27页
    3.6 径流情况第27页
    3.7 社会经济情况第27-28页
    3.8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4章 流域预处理第29-33页
    4.1 子流域分级第29-30页
    4.2 子流域形心位置确定第30-31页
    4.3 村庄位置确定第31-32页
    4.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5章 非点源污染物计算与结果分析第33-47页
    5.1 村庄污染物量计算第33-35页
    5.2 各子流域污染物量第35-41页
        5.2.1 将村庄污染物量转换为各子流域污染物量第35-38页
        5.2.2 计算水土流失污染物和城镇地表径流量第38-39页
        5.2.3 计算各子流域污染物元素入河量第39-41页
    5.3 分析子流域污染物产生量计算结果第41-45页
    5.4 不同污染物对元素产生量贡献率计算与分析第45页
    5.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6章 降雨汇流计算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计算第47-73页
    6.1 2013年实测降雨量数据的处理及实测入库量介绍第47-50页
    6.2 各子流域植被占比第50-52页
    6.3 植被阻水系数第52页
    6.4 子流域中心坡度第52-54页
    6.5 河道对污染物的消减第54-57页
        6.5.1 河道自身消减系数第54-55页
        6.5.2 植物消减能力及河道工程情况第55-57页
    6.6 产流系数和污染物推移系数的率定第57页
    6.7 2015年降雨汇流计算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计算与验证第57-64页
        6.7.1 2015年降雨汇流计算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计算第57-63页
        6.7.2 模型结果验证第63-64页
    6.8 不同保证率雨量下的降雨汇流计算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计算第64-70页
        6.8.1 不同保证率的降雨量计算第64-65页
        6.8.2 不同保证率降雨量下的降雨汇流计算第65-66页
        6.8.3 不同保证率降雨量下的污染物迁移扩散计算第66-70页
    6.9 不同保证率降雨量下的污染物入库口需要消减量计算第70-71页
    6.10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7章 河流入库口前置库和人工生态湿地工程第73-81页
    7.1 前置库系统组成第73-74页
    7.2 前置库技术的应用案例及其去污能力第74页
    7.3 人工湿地的组成第74页
    7.4 湿地植物配置设计第74-79页
        7.4.1 洋河水库水生植物现状第74-75页
        7.4.2 水生植物选择第75页
        7.4.3 湿地系统植物简介第75-79页
    7.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8.1 结论第81-82页
    8.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9-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目的论视角下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研究--以2014APE会议演讲词为例
下一篇:天津市某污水厂生物脱氮效果提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