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软硬互层岩体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水平软硬互层岩体隧道工程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软硬互层岩体隧道施工工艺及其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四面山隧道砂泥互层段施工方法优选 | 第17-31页 |
2.1 四面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17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2.1.4 水文地质情况 | 第18页 |
2.1.5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腐蚀性 | 第18页 |
2.1.6 地震 | 第18页 |
2.1.7 不良地质现象 | 第18-19页 |
2.2 四面山隧道砂泥互层段施工模拟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横观各向同性模型模拟方法 | 第19页 |
2.2.2 隧道施工全过程动态模拟方法 | 第19-21页 |
2.2.3 互层隧道接触分析模拟方法 | 第21-22页 |
2.3 四面山隧道砂泥互层段模型及参数 | 第22-24页 |
2.3.1 模型建立及单元划分 | 第22-23页 |
2.3.2 材料本构及参数 | 第23-24页 |
2.3.3 边界条件 | 第24页 |
2.3.4 施工方法工序模拟 | 第24页 |
2.4 模拟结果及优选分析 | 第24-28页 |
2.4.1 上下台阶法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4-25页 |
2.4.2 全断面法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5-27页 |
2.4.3 单侧壁导坑法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7-28页 |
2.5 四面山隧道优选施工方法验证 | 第28-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四面山隧道砂泥互层段施工参数优化 | 第31-51页 |
3.1 四面山隧道砂泥互层V级围岩段初期支护参数优化 | 第31-46页 |
3.1.1 初期支护原设计数值模拟 | 第31-37页 |
3.1.2 原有方案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1.3 初期支护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8-44页 |
3.1.4 优化方案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第44页 |
3.1.5 最优初期支护方案确定 | 第44-46页 |
3.2 砂泥互层V级围岩段台阶错距及二衬时间优化 | 第46-50页 |
3.2.1 优化模型及参数 | 第46页 |
3.2.2 优化方法及变量确定 | 第46-47页 |
3.2.3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3.2.4 优化方案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近水平软硬互层隧道施工工法 | 第51-58页 |
4.1 工法特点 | 第51页 |
4.2 适用范围 | 第51-52页 |
4.3 工艺原理 | 第52-55页 |
4.3.1 施工工艺流程 | 第52页 |
4.3.2 操作要点 | 第52-55页 |
4.4 质量控制 | 第55页 |
4.4.1 质量控制标准 | 第55页 |
4.4.2 质量控制措施 | 第55页 |
4.5 安全措施 | 第55-56页 |
4.6 环保措施 | 第56页 |
4.6.1 隧道弃渣不当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 | 第56页 |
4.6.2 开挖可能引起山体变形 | 第56页 |
4.7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第56-5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A.作者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5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实践课题研究 | 第65-66页 |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