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无机化学工业论文--电镀、电解工业论文

酵母对铅和铬胁迫的信号响应机制及吸附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6-19页
ABSTRACT第19-2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3-33页
    1 铅和铬来源及污染概况第23-25页
        1.1 铅的来源及污染第23-24页
        1.2 铬的来源及污染第24-25页
    2 铅和铬对生物的毒害作用第25-27页
        2.1 铅和铬对动物的毒害作用第25页
        2.2 铅和铬对植物的毒害作用第25-26页
        2.3 铅和铬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第26-27页
    3 生物体响应铅和铬胁迫的信号分子机制第27-29页
        3.1 ROS在铅和铬胁迫中的作用第27页
        3.2 Ca~(2+)在铅和铬胁迫中的作用第27-28页
        3.3 一氧化氮(NO)在铅和铬胁迫中的作用第28-29页
    4 金属硫蛋白在生物体抵抗重金属胁迫中的生理作用第29页
        4.1 金属硫蛋白清除胞内活性氧第29页
        4.2 金属硫蛋白结合金属离子第29页
    5 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第29-30页
        5.1 微生物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第29-30页
        5.2 微生物在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第30页
    6 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30-33页
        6.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0页
        6.2 研究内容第30-33页
第二章 铅诱导酵母细胞致死效应研究第33-47页
    1 引言第3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2.1 实验材料第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5页
        2.3 统计分析第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43页
        3.1 Pb抑制酵母细胞生长第35-36页
        3.2 Pb诱导酵母细胞死亡第36页
        3.3 ROS在Pb诱导酵母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第36-37页
        3.4 Ca~(2+)在Pb诱导酵母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第37-38页
        3.5 NO在Pb诱导酵母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第38-41页
        3.6 Pb对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影响第41-42页
        3.7 Pb导致酵母细胞色素C向胞质释放第42页
        3.8 泛caspase抑制剂对Pb诱导酵母细胞死亡的影响第42-43页
    4 讨论第43-47页
第三章 铬诱导酵母细胞致死效应研究第47-57页
    1 引言第4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2.1 实验材料第47页
        2.2 实验方法第47-48页
        2.3 统计分析第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3.1 Cr(Ⅵ)抑制酵母细胞生长第48页
        3.2 Cr(Ⅵ)诱导酵母细胞死亡第48-49页
        3.3 ROS在Cr(Ⅵ)诱导酵母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第49-50页
        3.4 Ca~(2+)在Cr(Ⅵ)诱导酵母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第50-51页
        3.5 NO在Cr(Ⅵ)诱导酵母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第51-53页
        3.6 Cr(Ⅵ)对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影响第53页
    4 讨论第53-57页
第四章 铅和铬对转MT酵母细胞的毒性效应第57-63页
    1 引言第5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7页
        2.1 实验材料第57页
        2.2 实验方法第57页
        2.3 统计分析第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3.1 MT缓解Pb诱导的酵母细胞死亡第57-58页
        3.2 MT缓解Pb胁迫引起的酵母胞内ROS水平升高第58页
        3.3 MT缓解Pb胁迫引起的酵母胞内Ca~(2+)水平升高第58-59页
        3.4 MT缓解Cr(Ⅵ)诱导的酵母细胞死亡第59页
        3.5 MT缓解Cr(Ⅵ)胁迫引起的酵母胞内ROS水平升高第59-60页
        3.6 MT缓解Cr(Ⅵ)胁迫引起的酵母胞内Ca~(2+)水平升高第60页
    4 讨论第60-63页
第五章 转金属硫蛋白酵母菌对水体铬污染的修复作用第63-83页
    1 引言第6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3-67页
        2.1 实验材料第63-64页
        2.2 实验方法第64-66页
        2.3 数据统计分析第66-6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7-81页
        3.1 宿主菌和M1菌表面特征第67-70页
        3.2 时间对菌体去除Cr(Ⅵ)的影响第70-71页
        3.3 pH对菌体去除Cr(Ⅵ)的影响第71页
        3.4 初始Cr(Ⅵ)浓度对菌体去除Cr(Ⅵ)的影响第71-72页
        3.5 菌体投加量对菌体去除Cr(Ⅵ)的影响第72页
        3.6 温度对菌体去除Cr(Ⅵ)的影响第72-73页
        3.7 吸附等温线第73-74页
        3.8 吸附动力学第74-75页
        3.9 共存离子对菌体去除Cr(Ⅵ)的影响第75-76页
        3.10 转MT酵母菌结合Cr(Ⅵ)后的解吸附和重复利用第76页
        3.11 Box-Behnken设计的结果和响应面分析第76-80页
        3.12 模型验证实验第80页
        3.13 含Cr(Ⅵ)电镀废水达标实验第80-81页
    4 结论第81-83页
第六章 转金属硫蛋白酵母菌对水体铅污染的修复作用第83-89页
    1 引言第8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3-84页
        2.1 实验材料第83页
        2.2 实验方法第83-84页
        2.3 数据统计分析第8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4-88页
        3.1 时间对菌体吸附Pb的影响第84-85页
        3.2 pH对菌体吸附Pb的影响第85页
        3.3 初始Pb浓度对菌体吸附Pb的影响第85-86页
        3.4 菌体投加量对菌体吸附Pb的影响第86页
        3.5 温度对菌体吸附Pb的影响第86页
        3.6 吸附等温线第86-87页
        3.7 吸附动力学第87-88页
    4 结论第88-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意识神经生物学的哲学研究
下一篇:中国华遁蛛属蜘蛛分类学研究(蜘蛛目:巨蟹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