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导言 | 第16-32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9页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 | 第29-30页 |
四、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 第30-32页 |
第一章 意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 第32-59页 |
1.1 意识研究方法的历史追溯 | 第32-39页 |
1.1.1 前意识研究时期的隐喻方法 | 第32-34页 |
1.1.2 笛卡尔及其影响 | 第34-36页 |
1.1.3 19世纪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 第36-37页 |
1.1.4 认知科学的兴起与意识主题的确立 | 第37-39页 |
1.2 将意识作为变量的对比方法 | 第39-46页 |
1.2.1 意识与无意识的对比分析 | 第40-43页 |
1.2.2 意识与无意识的操作性定义 | 第43-46页 |
1.3 还原论中的难题:现象意识 | 第46-59页 |
1.3.1 意识科学研究现象属性的路径:主体报告 | 第47-49页 |
1.3.2 还原论的两种解释——机械解释与涌现解释 | 第49-52页 |
1.3.3 现象意识是涌现属性的论证及其反驳 | 第52-59页 |
第二章 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界定 | 第59-86页 |
2.1 “意识神经相关物” | 第59-66页 |
2.1.1 “意识神经相关物”概念的提出 | 第59-61页 |
2.1.2 “意识神经相关物”的研究进展 | 第61-66页 |
2.2 “意识神经相关物”的概念分析 | 第66-75页 |
2.2.1 意识状态的种类 | 第66-70页 |
2.2.2 直接相关的条件 | 第70-72页 |
2.2.3 神经状态所及的范围 | 第72-75页 |
2.3 相关性面临的形而上选择 | 第75-86页 |
2.3.1 “解释鸿沟”或“难问题” | 第75-77页 |
2.3.2 相关性的四种理论选择 | 第77-86页 |
第三章 意识产生的神经生物学解释 | 第86-114页 |
3.1 意识产生的神经基础及其功能问题 | 第86-95页 |
3.1.1 认知与意识的区分 | 第86-88页 |
3.1.2 意识不同状态以及产生的神经基础 | 第88-91页 |
3.1.3 意识神经基础的功能问题 | 第91-95页 |
3.2 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机制 | 第95-104页 |
3.2.1 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说 | 第95-96页 |
3.2.2 迪昂的神经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 第96-99页 |
3.2.3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哲学意蕴 | 第99-104页 |
3.3 意识的整合信息理论 | 第104-114页 |
3.3.1 意识的现象学属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3.3.2 物理系统必需具备的属性 | 第106-108页 |
3.3.3 整合信息理论中的哲学思考 | 第108-114页 |
第四章 作为自由意志阐释机制的意识 | 第114-130页 |
4.1 有意识感觉知觉、行动意图的延迟 | 第114-121页 |
4.1.1 里贝特的经典实验 | 第114-117页 |
4.1.2 苏恩对里贝特实验的改进和发现 | 第117-118页 |
4.1.3 神经科学对自由意志的诘难 | 第118-121页 |
4.2 自由意志存在的空间 | 第121-128页 |
4.2.1 日常经验中有意识的意志对行为的介入 | 第121-122页 |
4.2.2 有意识的否决 | 第122-128页 |
4.3 意识对于自由意志的实践意义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意识中的自我 | 第130-151页 |
5.1 前意识科学的自我理论 | 第130-138页 |
5.1.1 自我实体作为意识主体的理论 | 第130-135页 |
5.1.2 意识中无自我的理论 | 第135-138页 |
5.2 关于自我的神经科学模型的争议 | 第138-144页 |
5.2.1 达马西奥的自我理论 | 第139-141页 |
5.2.2 巴尔斯的自我系统 | 第141-143页 |
5.2.3 迪昂关于自我的观点 | 第143-144页 |
5.3 情境化的自我 | 第144-151页 |
5.3.1 自我的语言分析:语言对于自我的重构 | 第145-148页 |
5.3.2 自我的精神分析:他者对于自我的规定 | 第148-151页 |
结语 | 第151-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