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8-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价值 | 第16-18页 |
2 古希腊戏剧在中国的接受语境 | 第18-32页 |
2.1 文化政策促进古希腊戏剧交流 | 第18-22页 |
2.1.1 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 第18-19页 |
2.1.2 文艺思想的现代化 | 第19-21页 |
2.1.3 文化政策的市场导向 | 第21-22页 |
2.2 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古希腊戏剧改编 | 第22-25页 |
2.2.1 精神文化生活的贫瘠 | 第22-23页 |
2.2.2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突 | 第23-24页 |
2.2.3 雅俗文化的碰撞 | 第24-25页 |
2.3 戏剧发展推动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 | 第25-32页 |
2.3.1 中国戏剧的传承 | 第26页 |
2.3.2 外来戏剧的借鉴 | 第26-29页 |
2.3.3 从姊妹艺术借鉴表现形式 | 第29-32页 |
3 罗锦鳞执导古希腊戏剧的演出成就 | 第32-50页 |
3.1 罗念生翻译古希腊戏剧 | 第32-33页 |
3.2 罗锦鳞执导古希腊戏剧演出 | 第33-50页 |
3.2.1 导演理论 | 第33-42页 |
3.2.2 罗锦鳞执导古希腊戏剧的演出成就 | 第42-50页 |
4 话剧的当下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改编和演出 | 第50-62页 |
4.1 缘起 | 第50-52页 |
4.2 演出概况 | 第52-53页 |
4.3 导演构思 | 第53-56页 |
4.3.1 作品主题 | 第53-56页 |
4.3.2 情节与结构 | 第56页 |
4.3.3 作品语言 | 第56页 |
4.4 舞台呈现 | 第56-59页 |
4.4.1 舞台布景的虚实风格 | 第57-58页 |
4.4.2 刺目行为的写意呈现 | 第58-59页 |
4.5 小结 | 第59-62页 |
5 河北梆子形式的新探索:从《美狄亚》到《七雄攻忒拜》 | 第62-82页 |
5.1 缘起 | 第62-63页 |
5.2 河北梆子《美狄亚》 | 第63-71页 |
5.2.1 演出概况 | 第63-65页 |
5.2.2 导演构思 | 第65-68页 |
5.2.3 舞台呈现 | 第68-70页 |
5.2.4 小结 | 第70-71页 |
5.3 河北梆子《忒拜城》 | 第71-82页 |
5.3.1 演出概况 | 第71-74页 |
5.3.2 导演构思 | 第74-76页 |
5.3.3 舞台呈现 | 第76-80页 |
5.3.4 小结 | 第80-82页 |
6 评剧移植的现代表达:《俄瑞斯特亚》改编和演出 | 第82-91页 |
6.1 缘起 | 第82页 |
6.2 演出概况 | 第82-84页 |
6.3 导演构思 | 第84-87页 |
6.3.1 作品主题 | 第84-85页 |
6.3.2 人物分析 | 第85-87页 |
6.4 舞台呈现 | 第87-89页 |
6.4.1 舞台布景的写意风格 | 第87-88页 |
6.4.2 唱腔伴奏的现代化特征 | 第88-89页 |
6.5 小结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