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枣叶 | 第10-13页 |
1.1.1 新疆枣树简介 | 第10-11页 |
1.1.2 枣叶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 第13-16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衰老活性 | 第13-16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其它生理活性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枣叶总黄酮、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17-36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17-18页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17-18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2.3.1 定量测定 | 第18页 |
2.3.2 超声波辅助提取总黄酮条件优化 | 第18-19页 |
2.3.3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2.3.4 HPLC测定六种黄酮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1-35页 |
2.4.1 超声波辅助提取总黄酮条件优化结果 | 第21-26页 |
2.4.2 不同发育阶段总黄酮、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2.4.3 不同发育阶段抗氧化活性 | 第27-30页 |
2.4.4 不同发育阶段枣叶中六种黄酮类物质的含量 | 第30-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不同品种枣叶总黄酮、总酚含量的差异性 | 第36-43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3.3.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3.2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3.4.1 不同枣叶总黄酮、总酚含量分析 | 第38-39页 |
3.4.2 枣叶抗氧化活性 | 第39-40页 |
3.4.3 45个品种枣叶的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枣叶片中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 第43-51页 |
4.1 前言 | 第43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43-44页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枣叶片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建立 | 第51-60页 |
5.1 前言 | 第51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51-52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5.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52页 |
5.3.2 色谱条件 | 第52页 |
5.3.3 方法学考察 | 第52-53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5.4.1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53页 |
5.4.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分析 | 第53-59页 |
5.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灰枣叶黄酮抗氧化活性 | 第60-71页 |
6.1 前言 | 第60页 |
6.2 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60页 |
6.2.2 仪器与设备 | 第60-61页 |
6.2.3 实验动物 | 第61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6.3.1 枣叶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61页 |
6.3.2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61页 |
6.3.3 人工胃肠液的配制及对枣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61页 |
6.3.4 剂量设计与动物处理 | 第61-62页 |
6.3.5 样本采集与制备 | 第62页 |
6.4 方法与结果 | 第62-69页 |
6.4.1 灰枣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2-64页 |
6.4.2 灰枣叶黄酮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4-69页 |
6.5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