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的乡村旅游景观提升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1.3.1 乡村旅游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1.3.2 乡村旅游景观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1.3.3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概况 | 第24页 |
1.3.4 耦合研究概况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9-42页 |
2.1 乡村旅游景观 | 第29-32页 |
2.1.1 乡村旅游景观概念与分类 | 第29-30页 |
2.1.2 乡村旅游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0-31页 |
2.1.3 关于乡村旅游景观的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2.2 景观感知体验 | 第32-34页 |
2.2.1 景观感知体验相关概念 | 第32-33页 |
2.2.2 景观感知体验的经典理论 | 第33-34页 |
2.3 生态环境 | 第34-37页 |
2.3.1 生态环境的概念 | 第34-35页 |
2.3.2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 第35-37页 |
2.4 耦合 | 第37-38页 |
2.5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8-42页 |
2.5.1 游客满意度理论 | 第38-39页 |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0页 |
2.5.3 系统理论 | 第40-41页 |
2.5.4 协同理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模型 | 第42-59页 |
3.1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 | 第42-43页 |
3.1.1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拮抗性 | 第42页 |
3.1.2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 第42-43页 |
3.1.3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 | 第43页 |
3.2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耦合因子分 | 第43-45页 |
3.2.1 景观感知体验因子 | 第44页 |
3.2.2 生态环境因子 | 第44-45页 |
3.3 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 | 第45-49页 |
3.3.1 指标与指标体系 | 第45页 |
3.3.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5-46页 |
3.3.3 指标筛选方法 | 第46-49页 |
3.4 指标权重计算 | 第49-55页 |
3.4.1 景观感知体验系统指标赋权 | 第49-52页 |
3.4.2 生态环境系统指标赋权 | 第52-55页 |
3.5 耦合评价模型 | 第55-58页 |
3.5.1 综合评价指数函数 | 第55-56页 |
3.5.2 耦合度评价 | 第56-57页 |
3.5.3 耦合协调度评价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的实证研究 | 第59-78页 |
4.1 调研地点及数据来源 | 第59-61页 |
4.1.1 调研地点 | 第59-60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60页 |
4.1.3 问卷调查工作 | 第60页 |
4.1.4 游客样本特征分析 | 第60-61页 |
4.2 景观感知体验分析与评价 | 第61-67页 |
4.2.1 视觉感知体验指标贡献作用分析 | 第62-64页 |
4.2.2 功能服务感知体验指标贡献作用分析 | 第64-65页 |
4.2.3 文化与活动感知体验指标贡献作用分析 | 第65-66页 |
4.2.4 景观感知体验综合评价 | 第66-67页 |
4.3 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 第67-72页 |
4.3.1 环境质量水平指标贡献作用分析 | 第68-69页 |
4.3.2 环境压力水平指标贡献作用分析 | 第69-70页 |
4.3.3 环境整治水平指标贡献作用分析 | 第70-71页 |
4.3.4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 第71-72页 |
4.4 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评价 | 第72-74页 |
4.4.1 耦合度等级评定 | 第73页 |
4.4.2 耦合协调度等级评定 | 第73-74页 |
4.4.3 耦合评价 | 第74页 |
4.5 三十岗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水平评析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三十岗乡村旅游景观提升策略 | 第78-87页 |
5.1 视觉感知景观的乡土风格塑造 | 第78-81页 |
5.1.1 本土化的建筑景观设计 | 第78-79页 |
5.1.2 “俗气“的景观小品设计 | 第79-80页 |
5.1.3 针对性的植物景观设计 | 第80-81页 |
5.1.4 “映象“的乡村灯光景观设计 | 第81页 |
5.2 功能服务设施的服务性与美观兼顾设计 | 第81-82页 |
5.2.1 人性化的功能服务设施设计 | 第82页 |
5.2.3 功能服务设施的乡村美感设计 | 第82页 |
5.3 特色文化景观设计 | 第82-83页 |
5.4 提升活动景观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 第83-84页 |
5.5 景观建设中的生态保育 | 第84-85页 |
5.6 环保政策引导降低污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7-9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88-89页 |
6.3 局限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A | 第94-96页 |
附录B | 第96-98页 |
附录C | 第98-9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