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6-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6-7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9页 |
1.2.1 国外第三方警务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7-8页 |
1.2.2 国内第三方警务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3 国内第三方警务理论在公安实际工作中的发展前景 | 第9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1.3.1 第三方警务 | 第9-10页 |
1.3.2 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 | 第10-11页 |
1.3.3 传统警务与第三方警务的区别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及视角 | 第12-14页 |
2 朝阳县公安局引入第三方警务:现状与问题 | 第14-26页 |
2.1 朝阳县公安局基层警务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2.1.1 平衡打击和防范的关系 | 第14-15页 |
2.1.2 努力改善警民关系 | 第15-16页 |
2.1.3 警务保障运行方式 | 第16-17页 |
2.2 朝阳县公安局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工作现状 | 第17-20页 |
2.2.1 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工作模式 | 第17-19页 |
2.2.2 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创新:微信平台 | 第19-20页 |
2.3 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2.3.1 第三方警务在基层未得到完全认可 | 第20-21页 |
2.3.2 第三方警务还没有完善的运行机制 | 第21-22页 |
2.3.3 其他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 第22-23页 |
2.3.4 监督职能未发挥 | 第23-24页 |
2.4 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2.4.1 未建立科学决策体制 | 第24页 |
2.4.2 未建立合理的职能体系 | 第24页 |
2.4.3 未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 | 第24-25页 |
2.4.4 未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 | 第25-26页 |
3 改善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的构建策略及可行性分析 | 第26-33页 |
3.1 温州市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管理成效及借鉴意义 | 第26-27页 |
3.1.1 管理成效 | 第26-27页 |
3.1.2 借鉴意义 | 第27页 |
3.2 改善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的构建策略 | 第27-31页 |
3.2.1 平衡主体之间互惠互助关系 | 第27-29页 |
3.2.2 建立畅通的共同决策机制 | 第29页 |
3.2.3 优化资源整合使效能最大化 | 第29页 |
3.2.4 建立多平台统一协调机制 | 第29-30页 |
3.2.5 建立多元监督的民主参与渠道 | 第30页 |
3.2.6 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 | 第30-31页 |
3.3 改善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3页 |
3.3.1 国家治理理念全面推开 | 第31-32页 |
3.3.2 第三方警务的利好已入人心 | 第32-33页 |
4 完善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的建议 | 第33-38页 |
4.1 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有法可依 | 第33-34页 |
4.1.1 健全的法律支持 | 第33页 |
4.1.2 严格的行业规范 | 第33-34页 |
4.2 科学定位第三方警务主体 | 第34-36页 |
4.2.1 政府部门协调监管 | 第34页 |
4.2.2 人民群众多元自治 | 第34-35页 |
4.2.3 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 | 第35-36页 |
4.3 现代化理念引领第三方警务主体管理运行机制 | 第36-38页 |
4.3.1 服务型公安机关 | 第36-37页 |
4.3.2 平等的决策机制 | 第37页 |
4.3.3 开放性监督机制 | 第37-38页 |
5 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