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象符号的移动应用动效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意象符号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移动应用动效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动效设计中意象符号的解析 | 第17-33页 |
2.1 意象符号 | 第17-21页 |
2.1.1 意象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符号的概念与功能 | 第18-20页 |
2.1.3 意象的符号性 | 第20-21页 |
2.2 动效的功能分析 | 第21-29页 |
2.2.1 动效的类型与实用功能 | 第21-24页 |
2.2.2 动效的符号与认知功能 | 第24-28页 |
2.2.3 动效的意象与审美功能 | 第28-29页 |
2.2.4 动效实用、认知和审美功能的关系 | 第29页 |
2.3 动效意象的生成 | 第29-31页 |
2.3.1 动效意象的生成机制 | 第29-30页 |
2.3.2 动效意象认知模式 | 第30-31页 |
2.4 动效意象的转化 | 第31-32页 |
2.4.1 动效设计的一般流程 | 第31页 |
2.4.2 动效设计流程中意象的转化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意象符号的移动应用动效设计方法与流程 | 第33-51页 |
3.1 动效意象的定位 | 第33-37页 |
3.1.1 动效意象的描述方法 | 第33页 |
3.1.2 意象形容词库的构建 | 第33-35页 |
3.1.3 动效意象的定位 | 第35-37页 |
3.2 动效意象符号原型的获取 | 第37-40页 |
3.2.1 图形符号原型的获取 | 第37-38页 |
3.2.2 运动形式符号原型的获取 | 第38-40页 |
3.3 动效意象符号的提取与表达 | 第40-43页 |
3.3.1 图形符号的提取 | 第40-41页 |
3.3.2 运动形式符号的提取 | 第41-42页 |
3.3.3 动效意象符号的表达 | 第42-43页 |
3.4 动效的评估 | 第43-49页 |
3.4.1 移动应用动效的评估因素 | 第43-44页 |
3.4.2 移动应用动效的评估模型 | 第44-49页 |
3.5 基于意象符号的移动应用动效设计流程构建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设计实践 | 第51-70页 |
4.1 项目背景介绍 | 第51-53页 |
4.2 “喵音乐”动效意象定位 | 第53-57页 |
4.2.1 动效需求分析 | 第53-55页 |
4.2.2 产品调性分析 | 第55-57页 |
4.2.3 动效意象定位 | 第57页 |
4.3 “喵音乐”动效意象符号原型的获取 | 第57-62页 |
4.3.1 图形符号原型的获取 | 第57-59页 |
4.3.3 运动形式符号原型的获取 | 第59-62页 |
4.4 动效符号的提取与表达 | 第62-64页 |
4.5 设计制作与展示 | 第64-68页 |
4.5.1 设计过程 | 第64-66页 |
4.5.2 设计展示 | 第66-68页 |
4.6 设计评估 | 第68-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动效运动形式统计 | 第76-77页 |
附录B 与动效相关的100个形容词 | 第77-78页 |
附录C 运动形式意象调查问卷整理结果 | 第78-80页 |
附录D “喵音乐”评估问卷 | 第80-81页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