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非正规金融 | 第9-10页 |
1.2.2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户脱贫 | 第10-11页 |
1.2.3 金融发展与农户脱贫 | 第11-12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户脱贫的相关理论 | 第16-32页 |
2.1 非正规金融的概念、形式及其与正规金融的比较 | 第16-19页 |
2.1.1 非正规金融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 | 第17-18页 |
2.1.3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比较 | 第18-19页 |
2.2 贫困的界定、分类以及衡量 | 第19-23页 |
2.2.1 贫困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2 贫困的分类 | 第20-22页 |
2.2.3 贫困的衡量 | 第22-23页 |
2.3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3-30页 |
2.3.1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2.3.2 是否存在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期望收益的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2.4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0-32页 |
2.4.1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 第30-31页 |
2.4.2 提高借贷双方的福利水平 | 第31-32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影响的研究设计 | 第32-38页 |
3.1 数据来源与农户借贷情况统计 | 第32-34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3.1.2 农户借贷情况统计 | 第32-34页 |
3.2 变量选取与统计性描述 | 第34-37页 |
3.2.1 变量选取 | 第34-36页 |
3.2.2 统计性描述 | 第36-37页 |
3.3 计量模型设定 | 第37-38页 |
第4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38-48页 |
4.1 绝对贫困标准下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 相对贫困标准下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影响 | 第40-43页 |
4.2.1 相对贫困线标准 | 第40-42页 |
4.2.2 相对贫困比例标准 | 第42-43页 |
4.3 发达与不发达地区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影响 | 第43-47页 |
4.4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第5章 基于农户脱贫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5.1 改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运行环境 | 第48-50页 |
5.1.1 改善法律环境 | 第48页 |
5.1.2 改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竞争环境 | 第48-49页 |
5.1.3 改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用环境 | 第49-50页 |
5.2 建立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制度体系 | 第50-51页 |
5.2.1 构建监管制度体系 | 第50-51页 |
5.2.2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第51页 |
5.2.3 构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惩处制度体系 | 第51页 |
5.3 加强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合作 | 第51-54页 |
5.3.1 建立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金融联接 | 第51-53页 |
5.3.2 促进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融合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