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环己烷氧化工业生产技术现状 | 第10-11页 |
1.3 环己烷氧化催化体系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3.1 纳米金属催化剂 | 第11-12页 |
1.3.2 光催化剂 | 第12页 |
1.3.3 仿生催化剂 | 第12-13页 |
1.3.4 Gif体系催化剂 | 第13-14页 |
1.3.5 金属掺杂分子筛催化剂 | 第14页 |
1.3.6 其他催化剂 | 第14-15页 |
1.4 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催化烃类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1 NHPI与有机助催化剂催化体系 | 第16页 |
1.4.2 NHPI与过渡金属催化体系 | 第16-17页 |
1.4.3 固载型NHPI催化体系 | 第17-18页 |
1.5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r-MIL-101简介及其应用进展 | 第18-22页 |
1.5.1 Cr-MIL-101简介 | 第18-19页 |
1.5.2 Cr-MIL-101在吸附和催化方面的应用进展 | 第19-21页 |
1.5.3 Cr-MIL-101的功能化改性及其应用 | 第21-22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NHPI催化环己烷选择性氧化 | 第24-32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2.2.2 环己烷催化氧化反应过程 | 第25-26页 |
2.2.3 反应产物分析 | 第26-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2.3.1 空白及条件对比反应 | 第28-29页 |
2.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30页 |
2.3.4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Cr-MIL-101的制备与硅烷化修饰及其协同NHPI催化环己烷氧化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4页 |
3.2.4 静态吸附实验 | 第34页 |
3.2.5 环己烷氧化反应评价 | 第34页 |
3.2.6 反应产物分析 | 第34-35页 |
3.3 Cr-MIL-101及硅烷化修饰后催化剂的表征 | 第35-39页 |
3.3.1 红外表征 | 第35-36页 |
3.3.2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表征 | 第36-37页 |
3.3.3 XRD表征 | 第37页 |
3.3.4 热重表征 | 第37-38页 |
3.3.5 SEM表征 | 第38-39页 |
3.3.6 静态吸附结果 | 第39页 |
3.4 环己烷氧化反应评价 | 第39-41页 |
3.4.1 Cr-MIL-101单独及协同NHPI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评价 | 第39-40页 |
3.4.2 TMCS-Cr-MIL-101单独及协同NHPI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评价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疏水性材料Cr-MIL-101-CH_3的制备及其协同NHPI催化环己烷氧化 | 第43-5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4页 |
4.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44页 |
4.2.4 静态吸附实验 | 第44页 |
4.2.5 环己烷氧化反应评价 | 第44页 |
4.2.6 反应产物分析 | 第44-45页 |
4.3 Cr-MIL-101-CH_3的表征结果 | 第45-48页 |
4.3.1 红外表征 | 第45页 |
4.3.2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表征 | 第45-46页 |
4.3.3 XRD表征 | 第46-47页 |
4.3.4 热重表征 | 第47页 |
4.3.5 SEM表征 | 第47-48页 |
4.3.6 静态吸附结果 | 第48页 |
4.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48-49页 |
4.5 反应条件对催化环己烷氧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4.5.1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