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区周边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刘少奇故里炭子冲村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 | 第10页 |
·红色旅游的火爆 | 第10-11页 |
·乡村旅游的兴起 | 第11-12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3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文献综合 | 第12-13页 |
·实地调研 | 第13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3页 |
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国内外有关乡村景观的研究 | 第13-17页 |
·有关红色旅游的研究 | 第17-18页 |
6 相关案例分析 | 第18-23页 |
·韶山冲毛泽东故居周边区域景观改造规划 | 第18-20页 |
·井冈山茨坪镇规划 | 第20-21页 |
·案例总结分析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炭子冲村乡村景观资源概况及分析 | 第23-41页 |
1 炭子冲村乡村景观资源的形态构成 | 第23-32页 |
·自然景观 | 第23-25页 |
·农业生产景观 | 第25-28页 |
·聚落景观 | 第28-29页 |
·道路景观 | 第29-30页 |
·红色人文景观 | 第30-32页 |
2 炭子冲村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 第32-35页 |
·旅游产品现状 | 第32页 |
·游客特征现状 | 第32-35页 |
·游客地域特征 | 第32页 |
·游客社会特征 | 第32-35页 |
3 炭子冲村红色乡村景观建设SWOT分析 | 第35-39页 |
·优势(STRENGTHS) | 第35-37页 |
·劣势(WEAKNESSES) | 第37-38页 |
·机遇(OPPORTUNITIES) | 第38-39页 |
·挑战(THREATS) | 第39页 |
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炭子冲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原则与方法 | 第41-51页 |
1 红色旅游区周边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理论 | 第41-44页 |
·旅游地景观形象特色规划 | 第41-42页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42-43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43页 |
·景观美学 | 第43-44页 |
2 炭子冲村乡村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44-45页 |
·尊重、保护和继承历史的原真性原则 | 第44页 |
·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原则 | 第44-45页 |
·严肃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 第45页 |
·"红"与"农"相结合原则 | 第45页 |
3 炭子冲村乡村景观规划的步骤 | 第45-47页 |
·确定规对范围,明确规划任务 | 第45-46页 |
·景观资源类型与利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 第46页 |
·进行规划设计 | 第46页 |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优选 | 第46-47页 |
·景观规划的实施与调整 | 第47页 |
4 炭子冲村乡村景观规划方法 | 第47-50页 |
·自然景观规划方法 | 第47-48页 |
·农业生产景观规划方法 | 第48页 |
·聚落景观规划方法 | 第48-49页 |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49页 |
·红色景观规划方法 | 第49-50页 |
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刘少奇故里——炭子冲村乡村景观规划 | 第51-65页 |
1 景观总体布局规划 | 第51-53页 |
·一线 | 第51页 |
·一带 | 第51-52页 |
·一链 | 第52-53页 |
2 专项规划 | 第53-64页 |
·自然景观规划 | 第53-55页 |
·森林 | 第53-54页 |
·水域 | 第54-55页 |
·农业生产景观规划 | 第55-59页 |
·农家度假村 | 第55-56页 |
·花卉品茶园 | 第56-57页 |
·金色田园 | 第57-58页 |
·观光采摘果园 | 第58-59页 |
·聚落景观规划 | 第59-61页 |
·建筑形式 | 第59-61页 |
·街道 | 第61页 |
·庭院 | 第61页 |
·红色景观规划 | 第61-62页 |
·道路系统规划 | 第62-64页 |
·道路系统 | 第62-63页 |
·道路景观 | 第63-64页 |
3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1 研究总结 | 第65页 |
2 创新点 | 第65页 |
3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表 | 第70-72页 |
附图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