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道德情操论》利他伦理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7-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页
        1.3.2 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道德情操论》利他伦理思想的形成条件第18-24页
    2.1 历史背景第18-20页
        2.1.1 社会背景第18-20页
        2.1.2 个人经历第20页
    2.2 理论渊源第20-24页
        2.2.1 西方传统利他伦理思想第21页
        2.2.2 同时代的利他伦理思想第21-24页
第三章 《道德情操论》利他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第24-34页
    3.1 同情:利他的基础第24-29页
        3.1.1 同情的概念第24-25页
        3.1.2 同情的产生及特点第25-27页
        3.1.3 同情的作用第27-29页
    3.2 美德:利他的要求第29-34页
        3.2.1 合宜:令人仰慕的美德第29-30页
        3.2.2 审慎:美德的前提第30-31页
        3.2.3 正义:美德的底线第31-34页
第四章 《道德情操论》利他伦理思想的评价第34-40页
    4.1 利他思想的内在合理性第34-36页
        4.1.1 公正的“旁观者”第34-35页
        4.1.2 引入同情机制第35-36页
    4.2 利他伦理思想的局限性第36-40页
        4.2.1 把道德的起源仅仅归于人的本性第36-38页
        4.2.2 把道德的判断标准片面化为同情心第38页
        4.2.3 利己的偏爱性第38-40页
第五章 《道德情操论》利他伦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第40-45页
    5.1 当代社会利他情怀的缺失第40-42页
        5.1.1 利益驱动导致利己盛行第40-41页
        5.1.2 利他的淡化及与利己的冲突第41-42页
    5.2 利他情怀的培养第42-45页
        5.2.1 增强人的利他主体意识第42-43页
        5.2.2 平衡利己与利他的冲突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