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部分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药物作用后白念珠菌蛋白表达 | 第17-36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17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一)菌株 | 第17页 |
(二)试剂 | 第17-18页 |
(三)仪器 | 第18页 |
(四)试剂配制 | 第18-19页 |
(五)药物 | 第19页 |
(六)药物配制 | 第19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一)菌株活化 | 第19页 |
(二)白念珠菌总蛋白提取及鉴定 | 第19-21页 |
(三)ITRAQ检测 | 第21-22页 |
(四)RT-QPCR实验 | 第22-25页 |
四.实验结果 | 第25-34页 |
(一)白念珠菌总蛋白提取及鉴定 | 第25-27页 |
(二)iTRAQ实验差异蛋白分析 | 第27-33页 |
(三)RT-QPCR实验验证差异蛋白基因表达 | 第33-34页 |
五.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差异蛋白基因缺失菌、回复菌构建及表型考察 | 第36-62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36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36-40页 |
(一)动物 | 第36页 |
(二)菌株 | 第36页 |
(三)试剂 | 第36-38页 |
(四)仪器 | 第38页 |
(五)试剂配制 | 第38-40页 |
(六)药物 | 第40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40-51页 |
(一)融合片段构建及鉴定 | 第40-43页 |
(二)目的基因敲除及鉴定 | 第43-46页 |
(三)回复菌构建及鉴定 | 第46-48页 |
(四)表型考察 | 第48-51页 |
四.实验结果 | 第51-60页 |
(一)菌株构建 | 第51-54页 |
(二)CPD2Δ/Δ菌表型考察 | 第54-60页 |
五.讨论 | 第60-62页 |
第三部分 黄芩素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62-74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62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一)菌株 | 第62页 |
(二)试剂 | 第62页 |
(三)仪器 | 第62-63页 |
(四)试剂配制 | 第63页 |
(五)药物 | 第63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一)罗丹明6G外排实验 | 第63页 |
(二)凋亡细胞、坏死细胞和活细胞比例分析 | 第63-64页 |
(三)Caspase酶活性检测 | 第64页 |
(四)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检测 | 第64页 |
(五)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第64-65页 |
四.实验结果 | 第65-72页 |
(一)黄芩素、氟康唑对各菌罗丹明6G外排的影响 | 第65-66页 |
(二)黄芩素诱导白念珠菌细胞发生凋亡 | 第66-68页 |
(三)黄芩素诱导白念珠菌Casepase酶活性升高 | 第68页 |
(四)黄芩素诱导白念珠菌细胞内ROS积累 | 第68-71页 |
(五)黄芩素诱导白念珠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 | 第71-72页 |
五.讨论 | 第72-74页 |
总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综述 | 第78-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说明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