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3 汽车安全性介绍 | 第13-15页 |
1.3.1 主动安全技术 | 第13-14页 |
1.3.2 被动安全技术 | 第14-15页 |
1.4 吸能盒碰撞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汽车碰撞问题与有限元仿真理论 | 第18-26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国内外正面碰撞法 | 第18-20页 |
2.2.1 美国正面碰撞法规 | 第19页 |
2.2.2 欧洲正面碰撞法规 | 第19页 |
2.2.3 中国正面碰撞法规 | 第19-20页 |
2.3 碰撞有限元仿真理论 | 第20-24页 |
2.3.1 显式动力有限元算法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3.2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算法基本理论 | 第22-24页 |
2.4 文中仿真优化设计使用软件介绍 | 第24-25页 |
2.4.1 LS-DYNA软件介绍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汽车吸能盒仿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参数设定及其性能指标 | 第26-32页 |
3.1 吸能盒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30页 |
3.1.1 构件简化 | 第26-27页 |
3.1.2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27页 |
3.1.3 网格划分 | 第27-28页 |
3.1.4 材料属性的设置 | 第28-29页 |
3.1.5 接触的设置 | 第29页 |
3.1.6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第29页 |
3.1.7 求解参数的设置 | 第29-30页 |
3.1.8 仿真结果文件数据输出 | 第30页 |
3.2 吸能盒性能指标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汽车吸能盒落锤冲击试验及落锤冲击试验仿真模拟分析 | 第32-42页 |
4.1 吸能盒落锤冲击试验原理 | 第32-33页 |
4.2 吸能盒落锤冲击试验 | 第33-35页 |
4.2.1 吸能盒结构及材料属性 | 第33-34页 |
4.2.2 吸能盒落锤冲击试验条件及结果 | 第34-35页 |
4.3 吸能盒落锤冲击试验仿真模拟 | 第35-41页 |
4.3.1 建模环境 | 第35页 |
4.3.2 各部分有限元模型 | 第35-36页 |
4.3.3 完整的模型信息 | 第36-38页 |
4.3.4 试验模型与仿真模型对比 | 第38-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汽车正面吸能盒碰撞仿真优化分析 | 第42-54页 |
5.1 正交试验优化方法介绍 | 第42页 |
5.1.1 正交实验步骤 | 第42页 |
5.2 吸能盒正面碰撞下有限元仿真及其正交试验优化 | 第42-46页 |
5.2.1 吸能盒正交试验的设定 | 第43-46页 |
5.2.2 吸能盒模型与落锤碰撞仿真模拟的设置 | 第46页 |
5.3 仿真分析结果比较 | 第46-50页 |
5.4 新型吸能盒仿真模拟 | 第50-53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总结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