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等离子体诱发太阳能电池表面充放电效应的仿真分析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 1.1 表面充放电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1.2 太阳能电池表面充放电效应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1.2.1 实验研究 | 第16-19页 |
| 1.2.2 仿真研究 | 第19-21页 |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21页 |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空间环境及表面充放电机理 | 第23-42页 |
| 2.1 空间等离子体环境 | 第23-33页 |
| 2.1.1 LEO等离子体环境 | 第23-26页 |
| 2.1.2 PEO等离子体环境 | 第26-29页 |
| 2.1.3 MEO等离子体环境 | 第29-31页 |
| 2.1.4 GEO等离子体环境 | 第31-33页 |
| 2.2 太阳能电池表面充电机理 | 第33-37页 |
| 2.2.1 表面充电机理 | 第33-35页 |
| 2.2.2 表面充电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 2.2.3 表面充电的分类 | 第37页 |
| 2.3 太阳能电池表面放电机理 | 第37-41页 |
| 2.3.1 放电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 2.3.2 太阳能电池基本结构 | 第39-40页 |
| 2.3.3 表面放电类型及放电机理 | 第40-4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太阳能电池表面充电数值分析方法 | 第42-50页 |
| 3.1 一维、二维数值分析方法 | 第42-46页 |
| 3.1.1 电流平衡方程 | 第42-44页 |
| 3.1.2 等效电路模型 | 第44-46页 |
| 3.2 三维仿真数值分析方法 | 第46-49页 |
| 3.2.1 PIC算法 | 第46-48页 |
| 3.2.2 基于粒子输运方程的表面充电模型 | 第48-4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太阳能电池表面充电三维仿真 | 第50-67页 |
| 4.1 表面充电模型的构建 | 第50-53页 |
| 4.1.1 航天器几何模型 | 第50-51页 |
| 4.1.2 太阳能电池精细结构几何模型 | 第51-52页 |
| 4.1.3 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 4.2 LEO太阳能电池表面充电仿真分析 | 第53-55页 |
| 4.3 PEO太阳能电池表面充电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 4.3.1 表面充电结果 | 第55-56页 |
| 4.3.2 结构对表面充电的影响 | 第56-58页 |
| 4.4 MEO太阳能电池表面充电仿真分析 | 第58-61页 |
| 4.4.1 表面充电结果 | 第58-59页 |
| 4.4.2 结构对表面充电的影响 | 第59-61页 |
| 4.5 GEO太阳能电池表面充电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 4.5.1 表面充电结果 | 第61-62页 |
| 4.5.2 结构对表面充电的影响 | 第62-64页 |
| 4.6 与NASCAP-2K的比较 | 第64-65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太阳能电池表面一次放电分析 | 第67-86页 |
| 5.1 一次放电模型 | 第67-69页 |
| 5.2 LEO太阳能电池一次放电仿真分析 | 第69-73页 |
| 5.2.1 偏压对一次放电的影响 | 第69-71页 |
| 5.2.2 结构对一次放电的影响 | 第71-73页 |
| 5.3 PEO太阳能电池一次放电仿真分析 | 第73-76页 |
| 5.3.1 偏压对一次放电的影响 | 第73-74页 |
| 5.3.2 结构对一次放电的影响 | 第74-76页 |
| 5.4 MEO太阳能电池一次放电仿真分析 | 第76-80页 |
| 5.4.1 偏压对一次放电的影响 | 第76-78页 |
| 5.4.2 结构对一次放电的影响 | 第78-80页 |
| 5.5 GEO太阳能电池一次放电仿真分析 | 第80-83页 |
| 5.5.1 偏压对一次放电的影响 | 第80-81页 |
| 5.5.2 结构对一次放电的影响 | 第81-83页 |
| 5.6 一次放电与二次放电的关系 | 第83-84页 |
| 5.7 表面充放电防护 | 第84-85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86页 |
| 6.2 仿真优势 | 第86-87页 |
| 6.3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